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281篇 |
免费 | 18392篇 |
国内免费 | 2975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213篇 |
农学 | 10310篇 |
基础科学 | 10093篇 |
36389篇 | |
综合类 | 38033篇 |
农作物 | 7504篇 |
水产渔业 | 6899篇 |
畜牧兽医 | 11164篇 |
园艺 | 3489篇 |
植物保护 | 73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64篇 |
2023年 | 1384篇 |
2022年 | 2175篇 |
2021年 | 2307篇 |
2020年 | 3802篇 |
2019年 | 7051篇 |
2018年 | 6535篇 |
2017年 | 7602篇 |
2016年 | 8176篇 |
2015年 | 8581篇 |
2014年 | 7716篇 |
2013年 | 8215篇 |
2012年 | 8436篇 |
2011年 | 7382篇 |
2010年 | 6355篇 |
2009年 | 5612篇 |
2008年 | 4600篇 |
2007年 | 4636篇 |
2006年 | 4331篇 |
2005年 | 3746篇 |
2004年 | 3169篇 |
2003年 | 2787篇 |
2002年 | 2544篇 |
2001年 | 2097篇 |
2000年 | 1893篇 |
1999年 | 1870篇 |
1998年 | 1668篇 |
1997年 | 1558篇 |
1996年 | 1403篇 |
1995年 | 1471篇 |
1994年 | 1385篇 |
1993年 | 1126篇 |
1992年 | 1125篇 |
1991年 | 946篇 |
1990年 | 732篇 |
1989年 | 752篇 |
1988年 | 649篇 |
1987年 | 454篇 |
1986年 | 463篇 |
1985年 | 283篇 |
1984年 | 236篇 |
1983年 | 235篇 |
1982年 | 228篇 |
1981年 | 263篇 |
1980年 | 209篇 |
1979年 | 153篇 |
1978年 | 130篇 |
1975年 | 109篇 |
1965年 | 137篇 |
1964年 | 14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抗体制剂是牛病毒性腹泻最为有效的临床治疗药剂,但现有制剂易在瘤胃中降解而药效不佳。本研究利用抗体包被技术开发了一种能有效避免瘤胃降解的牛病毒性腹泻抗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对抗体制剂筛选的6个组方体系进行稳定性、安全性和药效综合考察,表明体系1(抗体5.0g、卵磷脂20.0g、聚乙二醇800 15g、β-谷甾醇1.0g、鞣云实素3.0g、吐温-20 15.0g、去离子水41.0g)为最优组方,临床疗效显著高于普通抗体制剂。该制剂具有稳定性强和安全性高的特点,能有效解除瘤胃液对口服抗体的影响,促进其在肠道中的高效吸收和利用,对临床防控牛病毒性腹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究甘孜藏牛的mtDN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mtDNA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结果显示:在28头甘孜藏牛mtDNA 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32个变异位点,确定了22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8820±0.00010,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420±0.00003,表明甘孜藏牛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分布图表明,28头甘孜藏牛mtDNA基因组包括4种母系支系,分别为普通牛的T2、T3与T4支系,还有牦牛支系,其中T2支系占7.14%,T3支系占64.29%,T4支系占3.57%,牦牛支系占25 %。[结论]甘孜藏牛具有较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为普通牛母系起源,但与牦牛有杂交。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究其对北苍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以 5%、10%、15%、20%、25% 浓度的 PEG-6000 溶液对内蒙古赤峰和河北承德的北苍术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的萌发时间、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茎长和呼吸速率指标变化;发芽后模拟自然干旱,探究其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种子的萌发时间比内蒙古种子短;内蒙古种子和河北种子的发芽率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先升高后降低,在 10% 干旱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内蒙古种子为 49.97%,河北种子为 80.00%;在 25% 干旱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最低,内蒙古种子的发芽率为 6.67%,河北种子的发芽率为 31.07%。2 种种子的发芽势、根长、茎长和呼吸速率均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逐渐降低,但整体上河北种子的降低程度小于内蒙古种子。自然干旱胁迫 6d 后,北苍术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8.
为了揭示农村水污染与政策治理的时空演化关系,在测算政策力度与污染强度的基础上,绘制两指标的重心迁移轨迹,并结合夏普利值分解法确定各省份所属的“政策-污染”类型,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深入剖析各类型下政策与污染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与污染的重心均位于我国东南部,但两者的迁移轨迹联动性较差,前者呈现“偏南-偏西-偏北-偏东”的迁移趋势,而后者整体向南迁移;从政策与污染的关系来看,“增长-降低”型省份的污染降低导致政策力度增长,且东、西部省份增长的动因有所不同;“降低-降低”型省份的污染降低会导致政策力度下降,但在具体污染维度上存在政策关注失衡现象;所有“污染增长”型省份在两指标上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建议在未来政策制定中考虑政策与污染结果的联动性,加强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和前瞻性,这将有助于提升政策规制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后性腺饱满,发育成熟;采用“晾干+流水+高温”刺激获得了橘色海菊蛤优质精卵,并成功完成了受精;受精卵通过不均等卵裂,依次发育为多细胞卵裂期、囊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和稚贝,累计耗时25~27 d。受精卵在温度为28℃和32℃时均可发育至稚贝,且在水温为32℃时,胚胎各个阶段发育速度均快于28℃。室内不同水层采苗结果显示,底层采苗器附着密度要显著高于上层(P<0.05);不同附着基材质附着密度结果显示,室内采苗阶段黑蝶贝壳附着效果最好,而后依次为海菊蛤壳>牡蛎壳>混凝土饼>黑色遮阳网>绿色聚乙烯网片。在自然海区养殖30d后,海菊蛤壳和牡蛎壳附着及生长效果最优。本研究首次成功开展了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获得了其胚胎和稚贝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物种在南海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