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73篇 |
免费 | 1962篇 |
国内免费 | 115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38篇 |
农学 | 976篇 |
基础科学 | 790篇 |
1711篇 | |
综合类 | 8356篇 |
农作物 | 1317篇 |
水产渔业 | 849篇 |
畜牧兽医 | 3045篇 |
园艺 | 1234篇 |
植物保护 | 8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370篇 |
2023年 | 412篇 |
2022年 | 896篇 |
2021年 | 828篇 |
2020年 | 823篇 |
2019年 | 728篇 |
2018年 | 575篇 |
2017年 | 852篇 |
2016年 | 564篇 |
2015年 | 846篇 |
2014年 | 920篇 |
2013年 | 1006篇 |
2012年 | 1505篇 |
2011年 | 1524篇 |
2010年 | 1433篇 |
2009年 | 1256篇 |
2008年 | 1186篇 |
2007年 | 1160篇 |
2006年 | 875篇 |
2005年 | 731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64篇 |
2000年 | 278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62年 | 5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102.
对mRNA差异显示技术中引物设计、应用非放射性标记、优化PCR参数、假阳性鉴定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3.
104.
本文对兴安杜鹃菌根形态、侵染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到的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比较复杂,既有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ERM)特征,即菌丝节、菌丝团和菌套,也有细胞内贯穿菌丝、根上菌丝网、根表面的游走菌丝和降解的菌丝,在少数根样中还有典型的丛枝菌根(AM)特征,即泡囊的存在.兴安杜鹃菌根侵染率8月较高,6月和9月较低.用SPS...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 在MP2/6-311++G(d, p),MP2/6-311++G(2df, 2p),MP2/6-311++G(3df, 3pd)和QCISD/6-311++G(d, p)水平上, 研究了H2PF和H2POH作为质子给体与N2,HF,HCl与Cl-作为质子接受体的分子间双接触弯曲氢键PH2…Y. 计算结果表明: 6种复合物中都存在2个P-H…Y(Y=N,F,Cl,Cl-)氢键, P-H键收缩, 伸缩振动频率增大, 形成蓝移氢键. NBO分析表明, 在这些复合物中, 弯曲氢键的特殊结构使得分子间超共轭减小到可以忽略;质子接受体的电子密度没有转移到σ*(P-H)上, 而是转移到了σ*(P-Z) (Z=F, O)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杂化. Alabugin的超共轭与重杂化理论与Hobza的理论都能成功地解释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8.
大豆对外源碘吸收与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对外源碘(海藻固体碘肥)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大豆体内碘含 量均随着外源碘处理浓度提高而逐渐增加,但碘在大豆植株不同器官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根>叶>茎 >荚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碘在可食部位积累逐渐增加,即碘的累积量表现为老豆>嫩豆,显示出碘具有向大 豆可食部位持续积累的趋势。两种试验条件下对碘的吸收与积累存在差异,土培条件下大豆对外源碘的积累效应 明显强于大田。在土培条件下,高浓度的外源碘(≥100mg/kg)对大豆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地上部的生物 量显著下降,而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碘添加量均未对大豆的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以超级稻宁粳1号和常规稻镇稻1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系统比较了两个品种的生产力及CH4排放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虽然两个品种的CH4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和生物学产量均基本相似,但宁粳1号的CH4排放总量比镇稻11低35.22%(P<0.05),土壤水溶液中CH4平均浓度也低41.31%(P<0.01)。两个品种的CH4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前期和后期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两个品种的生物学产量、株高、叶面积、根系等生长特性,发现宁粳1号强大的根系是降低CH4排放的最关键因素。综合比较植株生产力和CH4排放强度,发现宁粳1号不仅具有更高产量,而且单位干物质和籽粒产量的CH4排放量均分别比镇稻11低42.42%和81.38%(P<0.05)。上述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一定伴随CH4排放的增加,选育高产低排放的水稻品种是可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超级稻,可能不仅利于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