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18篇 |
免费 | 330篇 |
国内免费 | 58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7篇 |
农学 | 381篇 |
基础科学 | 240篇 |
599篇 | |
综合类 | 2658篇 |
农作物 | 490篇 |
水产渔业 | 309篇 |
畜牧兽医 | 826篇 |
园艺 | 371篇 |
植物保护 | 3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308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298篇 |
2019年 | 287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69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272篇 |
2014年 | 290篇 |
2013年 | 367篇 |
2012年 | 451篇 |
2011年 | 421篇 |
2010年 | 448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96篇 |
2007年 | 331篇 |
2006年 | 280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旨在探讨铜中毒对大鼠肾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用32只20日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日粮的铜(Cu)浓度为15 mg·kg-1;高铜Ⅰ组日粮Cu浓度为30 mg·kg-1;高铜Ⅱ组日粮Cu浓度为60 mg·kg-1;高铜Ⅲ组日粮Cu浓度为120 mg· kg-1。连续饲喂6个月,检测肾组织Ki-67、PCNA、IL-1β、IL-2、IL-6、IL-18、NF-κB、TNF-α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随着日粮中铜含量增高,肾组织中Ki-67、PCNA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炎性因子IL-1β、IL-2、IL-6、IL-18、NF-κB、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IL-6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高于30 mg·kg-1时,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肾组织的细胞增殖,促进炎性因子的表达,造成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32.
33.
施肥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肥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土壤养分缺乏的桑园施用相应的缺素养分总体上有改善桑叶品质的作用。N、P、K、S、Mg、B等 6种养分的施用均明显提高桑叶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 ;N、K、S、B肥有提高桑叶蛋白质的作用 ,Mg对蛋白质的影响作用很小 ;N、Mg、B肥有提高桑叶全糖含量的作用 ,P、K肥则会降低全糖含量 ,S对桑叶全糖含量的影响不大 ;N、P、K肥施用有提高桑叶中脂肪含量的作用 ,而S、Mg、B肥的作用则相反。结果还显示 ,同一种养分在不同试验中对桑叶某一具体品质参数的影响大小及影响方向不尽相同 ,表明施肥对桑叶品质的作用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4.
苜蓿秋眠性及其与抗寒性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秋眠性是苜蓿对日照缩短的一种生长反应,用苜蓿在秋季的再生高度来唯一划分.由于传统苜蓿品种的秋眠性与抗寒性之间存在表型相关,秋眠性被普遍用于抗寒性的预测.但许多研究表明,秋眠性和抗寒性是苜蓿适应不同的环境因素、为了不同的原因、同时而又独立进化的.与非秋眠品种相比,秋眠品种在夏末和秋季生长下降,导致全年刈割次数减少,故全年产草量较低.在深入认识秋眠性和抗寒性之间的遗传独立性的基础上,美国育种家致力于非秋眠而又抗寒、高产的苜蓿品种培育,使得新品种的抗寒性超过其秋眠级所预测的水平.随着我国引进苜蓿品种的增加,国内产业界人士有必要对苜蓿秋眠性的科学内涵及在品种改良和适应性选择的意义上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甘肃陇南冬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陇南地区是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条锈病菌核心越夏区,其越夏菌量对中国中东部来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程度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陇南冬麦区14个代表站点1990-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条锈病资料,依病田率将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经历史回代检验,预测模型误差达2个等级的占12%,完全准确的为25%;对于实际病害等级为1~2级的气象等级拟合误差达2个等级的为23%,其他都在1个等级之内,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6.
鲁西黄牛MSTN基因上游序列多态性对转录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的新成员。为了研究鲁西黄牛MSTN基因上游序列多态性与转录表达的关系,本试验提取鲁西黄牛腿肌组织细胞的基因组,扩增出MSTN基因上游序列,构建进化树并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其上游序列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多态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805 bp处。构建表达载体,在体外对C2C12细胞进行转染,从而验证MSTN基因上游序列多态位点对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MSTN基因上游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改变会影响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推测在体内MSTN基因上游序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能够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在调节基因转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荒漠草原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受降水影响很大,本研究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连续4年监测了降水改变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测定了猪毛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特征,并对其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4年中无效降水事件(<5mm)发生次数较多,占当年降水频次的60.00%~82.54%;大雨(≥25 mm且≤49.9 mm)和暴雨等级(≥50 mm)降水事件较少,平均单次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仅为3.3~6.5 mm·次-1。不同处理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存在较大差异,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较次表层(20 cm)和深层(60 cm)的变幅大;次表层(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表层,与小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高无法入渗补给以及植物吸收消耗有关;深层(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小,较稳定。净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大,当光合有效辐射在400~1600μmol·m-2·s-1时,增雨处理提高了猪毛蒿的净光合速率;在...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讨在反刍动物中等或较低水平粗饲料中需要添加能量和蛋白质饲料的量和比例,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玉米、菜粕和小麦秸或氨化小麦秸在不同精粗比(70∶30,60∶40,50∶50,40∶60,30∶70)和菜粕水平(6%,12%,18%,24%)下各组合及4种饲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小麦秸基础料中,15个饲粮组合为负组合效应,而高精粗比70∶30高菜粕水平18%和24%两组合和低精粗比40∶60低菜粕水平6%和12%两组合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且高精粗比70∶30的组合效应值极显著高于低精粗比40∶60和30∶70组(P<0.01)。2)氨化小麦秸基础料中,19个饲粮组合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正组合效应值。各精粗比间组合效应值,30∶70组极显著高于70∶30组(P<0.01)。各菜粕水平间组合效应值,24%组显著高于12%组(P<0.05)。低精粗比和高菜粕水平组合时组合效应值最大。使用氨化小麦秸要比使用小麦秸更能充分利用粗饲料,节省精饲料。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不同桑叶提取段及桑叶粗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筛选出一种较有效的桑叶提取方法。试验使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85%)和水(60~70℃)制得桑叶提取物,另外使用水煎煮的方法制得桑叶粗提物,分别记为A、B、C、D和E。选取108只5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桑叶提取物A、B、C、D和E(1 200 mg/kg),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小鼠,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E组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提高(P<0.01);2) C、D和E组小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 <0.05),B、D和E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B和D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B和E组在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设3个温度(20、25和30℃)和3个食物浓度(1×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10 d。结果表明,最大种群密度均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少。温度为25℃食物浓度为1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密度为74.39±1.81 ind/mL,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随温度升高,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也呈现逐渐前移的趋势,最大种群增长率则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温度30℃食物2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增长率为0.70±0.013,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怀卵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温度下最大怀卵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物为20×106 cells/mL的最大怀卵率为56.43±1.07%,与其他浓度组比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温度和食物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及繁殖均有显著影响。温度25℃食物浓度10×106 cells/mL为培养条件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