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林业   79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62篇
  162篇
综合类   653篇
农作物   183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149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 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 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 与不还田处理相比, 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 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 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 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 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 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 根冠比降低21.0%和32.3%,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 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 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 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 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2.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河北省2001~2009年审定常规抗虫棉品种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了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有了一定进展;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单铃重增加明显,单株铃数和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目标取向法对其可持续性进行系统评价。将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分为经济、生态、社会3个子系统,进而分为7个指标层和若干个变量层,经过3轮专家咨询,最后筛选确定18个指标(变量层)作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集,建立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以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相关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层和变量层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为优化选择当地最合理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评价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4.
耕作方式对黑钙土主要肥力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黑钙土主要肥力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了旋耕(RT)、深松(ST)、免耕(NT)、深翻(DP)和深翻秸秆还田(DPS)等5种耕作方式,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长时期0~6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等物理指标,氮、钾、有机质等化学指标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NT和ST处理土壤容重平均增加4.7%和3.8%,DP和DPS处理分别降低3.4%和2.6%;NT处理的田间持水量比RT降低2.7%,ST与RT相近,而DP和DPS处理分别比RT增加8.6%和7.0%,二者都显著高于RT(P<0.05);土壤大团粒结构(>0.25 mm)含量表现为苗期DP处理最高,抽雄期DPS最高、DP次之,整体来看,平均含量以DPS最高;除抽雄期NT含量较高外,DPS和DP是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的处理,说明翻耕的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从土壤全氮的比较来看,不同处理下差别不大,但碱解氮含量以RT最高,其他处理降低了6.8%~12.9%;与RT处理相比,ST和DPS处理玉米产量降低了7.4%和3.3%,NT、DP分别增加2.3%和7.8%。综合来看,虽然N...  相似文献   
995.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施肥是影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但是受气候影响,很难单独明确有机质含量或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黑土生产力长期定位试验,将有机质含量不同的5个黑土(SOM1.7、SOM3、SOM5、SOM6、SOM11)置于相同气候条件下,通过分析磷脂脂肪酸,系统地研究了施肥与有机质含量对农田黑土...  相似文献   
996.
997.
魔芋块茎脱毒高效快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花魔芋块茎的中部组织为外植体,在12种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筛选出M11(MS 6-BA 1.5 mg/L NAA 0.15 mg/L)为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诱导率达100%;以带单芽的愈伤组织块为外植体,在5种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分化,M9(MS 6-BA 1.0mg/L NAA 0.1 mg/L)为芽分化最适培养基,分化率达100%;M11为有效芽苗率最高的培养基,有效芽苗率达31.1%;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脱毒率明显的提高,脱菌、毒率分别达100%、92.9%。  相似文献   
998.
选取洪泽湖支流流域,根据1990、2000、2005、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应用泥沙输移分布模型,计算出研究区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息息相关:在2、3号子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主要因为2号和3号子流域在盱眙及周边城市需求驱动下,耕地由原来种植水稻转型为蔬菜等高附值经济作物,种植强度较高,磷肥施肥量增加,造成颗粒态磷的流失负荷与当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变化趋势相近;4号子流域由于土地类型转变,造成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其他子流域大多为水田、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9.
长期不施磷肥对旱地红壤养分比例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祁阳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于2008年对已有18年旱地红壤肥料试验历史的不施肥、NK、NP、PK、NPK处理下玉米产量、pH以及养分状况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只施氮钾肥导致玉米绝产.施用磷肥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NP、PK与NPK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玉米增产33.2%、66.39%与151.45%.施磷的增产作用主要体现在玉米穗粒数、百粒重以及公顷穗数的增加.长期施用氮肥造成了土壤酸化,尤以NK处理酸化严重(pH值降至4.1),导致玉米产量连年下降.长期不施磷肥、只施氮钾肥,导致土壤全磷量和有效磷量降低,而全氮、全钾、碱解氮、有效钾量增加,表现为土壤氮磷钾养分比例严重失衡.NK处理的土壤氮磷钾全量比例为2.8:1:44.5,其它施磷处理的为1.09~1.32:1:17.96~19.36;NK处理的土壤氮磷钾速效量为31:1:57,其它施磷处理的为0.7~1.16:1:1.07~4.6.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获得安徽白山羊出生前后不同时期骨骼肌、肾脏、肝脏及腿骨组织结构的发育特点,以补充山羊组织系统发育资料,丰富山羊胚胎学相关内容。【方法】安徽白山羊在同期发情及配种后,采集胚龄65 d(F65)、120 d(F120)、135 d(F135)以及出生24 h(B0)胎羊和规范饲喂90 d(B90)羔羊的骨骼肌、肾脏、肝脏及腿骨,进行石蜡切片及HE染色,运用常规电镜技术对安徽白山羊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除F135与B0外的其余时期,骨骼肌同一部位、不同发育阶段的肌纤维细胞直径以及所有时期肌纤维细胞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在F120时期,初级肌纤维已完全转变为次级肌纤维。肾脏质量在除F120到F135时期外的其他时期均差异显著(P0.05),长度在所有发育时期均差异显著(P0.05),宽度则在除F120到F135以及F135到B0时期外的其他发育时期差异显著(P0.05)。F65时期肾脏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在F135时期具有较为清晰的肾小囊,于F65到B0时期完成了肾小体的发育。肝脏质量也在除F120到F135时期外的其他发育时期均有显著差异(P0.05),长度在F65到F120时期及B0到B90时期变化显著(P0.05),厚度则是在除F65到F120时期和F120到F135时期外的其他时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F65时期肝脏合胞体较多,至F135肝小叶基本形成,B0时期巨核细胞基本消失,B90时期肝细胞呈颗粒及泡沫状。股骨质量与胫骨质量均以B90时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胫骨和股骨长度在每个发育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F120时期已经出现类似骨单位的结构,至B90时期已形成完整的骨单位。【结论】依据安徽白山羊骨骼肌肌细胞的直径、数量及密度推测,安徽白山羊肌纤维细胞从增殖到膨大的关键转折期处于胎龄65~12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