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6篇
  免费   701篇
  国内免费   778篇
林业   846篇
农学   437篇
基础科学   448篇
  869篇
综合类   4805篇
农作物   632篇
水产渔业   552篇
畜牧兽医   1576篇
园艺   770篇
植物保护   420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884篇
  2010年   813篇
  2009年   684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76篇
  2006年   594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19个自育玉米品种的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的种质基础过于狭窄,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和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近20年陕西利用的主要杂交优势模式,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利用,要注意自330亚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群的改良利用,并重新研究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和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这三个杂优模式,以突破现有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才可能使陕西玉米育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92.
桑树多倍体鉴定和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桑属植物存在14条染色体的2倍体(2n=2x=14)物种,而过去认为桑树2倍体有28条染色体(2n=2x=28),这些研究引起对桑属植物染色体组基数的关注。本文概述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细胞学和分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总结桑树多倍体类型、形成原因、表型效应及其生产应用;介绍桑树4倍体、3倍体的人工诱变创制技术,包括诱变处理方法、诱变后的管理、诱变体的选择、3倍体的人工有性杂交培育等,以及桑树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指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与杂交育种技术结合是桑树多倍体育种的关键技术。提出多倍体育种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桑树多倍体育种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利用Yaxin-1102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巨玫瑰和辽峰2个葡萄品种果粒膨大期的环境因子和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巨玫瑰和辽峰2个葡萄品种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推测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午休"后巨玫瑰净光合速率(Pn)能恢复到"午休"前的水平,但辽峰不能。相关性分析显示,巨玫瑰叶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环境相对湿度(RH)、大气环境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a)、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呈负相关,与环境温度(Ta)呈正相关,辽峰叶片Pn与PAR、Ta、Ci呈负相关,与RH、Ca、Tr、Gs呈正相关。巨玫瑰和辽峰叶片Pn与Ci的负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4.
为明确多功能土壤添加剂HAD-5的田间功效,通过3地2 a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多功能土壤添加剂HAD-5对小麦纹枯病(拔节期除外)、根腐病和全蚀病的防效分别显著低于对照药剂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种子包衣剂处理;成熟期,多功能土壤添加剂对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1.2%和68.9%,均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明显,其对全蚀病的防效低于咯菌腈包衣剂处理,为55.6%。在定兴县、枣强县和献县试验站该制剂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62.34%、61.45%和63.33%,比秸秆腐解剂处理分别提高了19.36%、32.89%和19.88%,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37.59%、42.11%和37.29%。多功能土壤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小麦株高和次生根数量,还能提高小麦产量,3地2 a平均产量分别为7 124.7kg/hm2、7 116.2 kg/hm2和6 737.4 kg/hm2,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10.7%、12.3%和5.2%,均高于对照药剂处理和秸秆腐解剂处理。  相似文献   
995.
从理论与实践分析BT型、滇型粳稻不育系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发生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繁殖过程中保持系的机械混杂;②杂交稻或恢复基因的迁移、扩散;③一般常规品种不育基因迁移及其连锁反应.针对BT型不育系混杂退化原因,提出“人工回交株系循环法“不育系原种繁种程序.  相似文献   
996.
农村职业教育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应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结果与分析,从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加强品种结构调整,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闽东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济载体,在闽东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闽东茶叶早已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成为贯穿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茶叶的种植、加工、茶叶销售、茶馆业、茶旅游,以及相关茶文化产业都是茶业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进一步认识和茶叶功能的进一步挖掘,茶在新时代的民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茶产业组织:绩效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祝成 《茶叶科学》2011,31(3):264-272
本文对中国茶产业的组织现状、绩效及政策进行了研究。当前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茶园的小规模"分包"式经营、非垄断性的市场竞争结构、初精制的专业化分工和大宗茶出口的来样加工贸易等。比较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的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可以发现,斯里兰卡的纵向交易"分成"契约制、日本的农户合作组织以及红茶出口普遍采用的拍卖交易等制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认为,相关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农户的"入市"瓶颈;通过技术变革,引导初精制加工的整合;探索出口交易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999.
为在茶陵县顺利推广应用秸秆腐熟剂,以"九业"、"豫园"、"湘润邦"3种秸秆腐熟剂为添加材料,2014年在茶陵县进行了稻草还田应用秸秆腐熟剂种植晚稻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应用秸秆腐熟剂能有效地加速稻草腐熟速率,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和供肥能力,最终提高水稻产量。晚稻实行稻草还田比不实行稻草还田增产4.6%;在稻草还田基础上应用秸秆腐熟剂比单独稻草还田不用秸秆腐熟剂增产6.0%;3种秸秆腐熟剂间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都适宜在茶陵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GRX基因家族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巯基-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构建及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番茄基因组范围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的GRX基因组家族的成员、分布及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番茄GRX家族包含55个蛋白质,分为4个亚族,其中植物特有的CC亚族成员最多,有35个,其他GRX基因成员与拟南芥GRX家族具有相似分类.在番茄GRX结构域中包含12个重要的基序,主要分布在序列的N端,相同亚族中的GRX成员蛋白序列的氨基酸保守域构成基本一致,且各亚族成员的氨基酸保守域组成特异,表明这些基序的存在对GRX蛋白功能的执行是必需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番茄GRX基因的组织表达和胁迫响应分析,结果表明,GRX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差异,CC型在根和花中表达较高,在果实中表达较低;在盐、SA、ABA、高温和低温胁迫条件下,22个番茄GRX基因的表达模式被阐明;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被显著地诱导增加或者降低,很可能参与了调控番茄逆境胁迫条件下的防御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将为番茄GRX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解析GRX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