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01篇 |
免费 | 381篇 |
国内免费 | 68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65篇 |
农学 | 868篇 |
基础科学 | 457篇 |
780篇 | |
综合类 | 4111篇 |
农作物 | 525篇 |
水产渔业 | 355篇 |
畜牧兽医 | 1529篇 |
园艺 | 591篇 |
植物保护 | 3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287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243篇 |
2015年 | 383篇 |
2014年 | 395篇 |
2013年 | 587篇 |
2012年 | 734篇 |
2011年 | 819篇 |
2010年 | 805篇 |
2009年 | 712篇 |
2008年 | 657篇 |
2007年 | 667篇 |
2006年 | 512篇 |
2005年 | 449篇 |
2004年 | 278篇 |
2003年 | 200篇 |
2002年 | 246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207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奶牛体型线性鉴定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奶牛体型线性鉴定,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型鉴定方法,它是根据牛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和生物学特性,全面、客观、数量化地给予评分,避免了主观抽象因素的影响,在奶牛的选种、选育和品种改良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由于其具有许多先进性,目前已成为中国奶牛育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它得出的结果是:1.凡是具备标准功能体型的牛群,其生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2.奶牛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逐年提高,发达的乳房结构,标准的乳头长度,较快的排乳速度,更有利于机械化挤奶和高效率生产管理;3.通过体型鉴… 相似文献
82.
83.
为了研究复合益生菌菌液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量、牛群健康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20头条件相近的健康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菌液与饲料混合的方法饲喂牛群,考察其对奶牛产奶量,肠道菌群乳品质量和牛群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复合益生菌液的每头牛比对照组平均每天可以多产2.9kg牛奶,提高产奶量14.8%,差异极显著(P0.01),经济效益显著;复合益生菌菌液可以促进肠道菌群调整,使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成为优势菌群,并可以抑制霉菌和降解霉菌毒素,降低牛乳中体细胞数,预防隐性乳腺(房)炎。 相似文献
84.
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乌金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乌金猪肉品质的影响及最优肉品质所需的日粮适宜蛋白水平。选取体质量15kg左右的乌金猪9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头,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在体质量为15~30、30~60和60~100kg阶段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最高蛋白水平(HHP,18%、16%和14%)、中高蛋白水平(HMP,17%、15%和13%)、中蛋白水平(MMP,16%、14%和12%)、中低蛋白水平(MLP,15%、13%和11%)和最低蛋白水平(LLP,14%、12%和10%)。各组在不同生长阶段日粮能量、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水平固定。试验期至100kg体质量,分别在30、60和100kg体质量时屠宰,测定肉品质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采用模糊综合评定系统分析并确定最优肉品质日粮适宜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乌金猪不同生长阶段肌肉pH、系水力、剪切力、烹煮损失和滴水损失有明显影响,其中高、中、低蛋白组间差异显著(P〈0.05),大理石纹评分随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增加,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提高,在100kg体质量时达显著水平(P〈0.05);粗脂肪、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降低,不同生长阶段高、中、低能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大理石纹、剪切力和滴水损失为评定肉品质的代表指标,通过综合评定确定30、60和100kg体质量时最优肉品质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15.88%、14.13%和11.42%。研究结果为乌金猪的合理饲养和改善肉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Wei H Shen J Pang X Ding D Zhang Y Zhang B Lu H Wang T Zhang C Hua X Cui L Zhao L 《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Veterinary Science》2008,70(7):715-717
Seventeen out of 24 human flora-associated (HFA) piglets die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hole fecal flora from an apparently healthy human donor. Th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organs of the infected piglets were identified as Klebsiella pneumoniae by bacter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e identical K. pneumoniae strain was also isolated from the donor's fecal flora. All three neonatal piglets inoculated with K. pneumoniae from the donor's fecal flora developed severe diarrhea, with 2 eventually dying. Thi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K. pneumoniae from the human donor caused the fatal infection in the HFA piglets. Th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donor's fecal flora for HFA pigle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86.
北京地区公农1号紫花苜蓿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自然状态下,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了公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北京地区的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公农1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胞间CO2浓度的日进程基本与净光合速率相反;气孔导度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同步,两者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但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气孔导度较净光合速率晚约2h.经分析,公农1号紫花苜蓿表现出的光合"午睡"现象属于非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87.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环境与传染源构比,找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场所,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为制定血防对策提供依据.调查范围为鄱阳县及两乡四村.结果,草洲钉螺占99.4%,90%以上牛上洲放牧,人粪流放率31%,其中渔民78%,牛粪流放率78%,其中64%直接污染草洲水体,野粪构比中牛占92.8%,传播粪量牛占98.85%,人占0.96%,其中渔民占0.12%.结论认为湖区疫情重,主要传染源是牛,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疫水,疫水形成的主因是牛上洲放牧,主要感染场所是草洲及周边水体.增加血防投入,稳定队伍,实施查治病和"四个突破"为主体的防治策略,控制畜源性传染源,净化环境与草洲,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88.
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被誉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但其长期栖居于地下的生活习性难以被人们直接观察,给动物行为学和生态生物学等研究带来了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为地下啮齿动物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国外学者已成功将无线电追踪技术应用于对地下啮齿动物洞道系统、活动节律、巢域面积变化以及社群制度等的研究。但国内将其应用于地下啮齿动物研究的较少。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无线追踪技术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地下啮齿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90.
本试验旨在研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及膜通透促进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鸭源大肠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8株多重耐药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其与舒巴坦、利血平和EDTA联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舒巴坦能使5株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仅能使3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而EDTA能使7、5、3、6、8株菌对以上5种药物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利血平使4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下降4倍以上,使5株菌株对氟苯尼考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EDTA使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5类药物的MIC大幅度下降,分别使8、5、2、8、8株菌MIC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EDTA使7株菌株对恩诺沙星MIC下降4倍以上,使所有分离株对其余4种药物的MIC显著下降;舒巴坦+利血平+EDTA和5类药物联用后,所用分离株的MIC下降4倍以上。由此可见,引起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抗菌药物的耐药原因主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的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和产生β-内酰胺酶的破坏作用,三者相协同提高了鸭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