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4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4篇 |
农学 | 106篇 |
基础科学 | 70篇 |
142篇 | |
综合类 | 774篇 |
农作物 | 109篇 |
水产渔业 | 46篇 |
畜牧兽医 | 206篇 |
园艺 | 127篇 |
植物保护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 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且猪毛蒿整体全氮含量较其他植物高。全磷含量除赖草外也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退耕1年狗尾草和退耕3年赖草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其余各退耕年限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优势植物C∶N、C∶P、N∶P整体表现为退耕20年长芒草最大。赖草和猪毛蒿最小。退耕6年以上20年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氮含量退耕0~6年呈波动式变化,退耕8年后全氮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与全氮相同。研究区土壤C∶N变化范围为7.08~19.62,C∶P变化范围为6.60~35.25,N∶P变化范围为0.82~2.17。各层土壤C∶N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18~15.03,C∶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09~24.55,N∶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6~1.98;除C∶N接近我国土壤C∶N均值外,研究区土壤C∶P和N∶P均低于我国土壤C∶P和N∶P均值。并且相应地表优势植物C∶N、C∶P、N∶P明显高于表层土壤。本研究中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与全N呈负相关,意味着C∶N主要受N控制,而C∶P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全P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主要受N控制,而土壤全N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植物与土壤碳、氮、磷相关性显示:植物全N与土壤N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植物全P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和N∶P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2.
为高效利用乌蒙山区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对17份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开展了农艺性状与营养成分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生育期为194~226 d,出苗-拔节期时长超过生育期50%;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多数高于10%,产量(28.42%)和有效分蘖(30.52%)最高。不同品种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8.33%~10.13%和25.32%~30.15%;中性洗涤纤维(Neur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为50.51%~57.58%,品种差异不显著;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为106.57~133.83,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永久444’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爱沃RFV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各指标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P<0.05),生育期与CP正相关(P<0.05);铃铛数、NDF、有效分...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分析研究了重庆市北暗区岩溶槽谷鸡公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主要物理性质,认为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转换,土壤砂化严重,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明显降低,用干筛测得的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相差不大,而用湿筛测得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相差较大,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较大。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转换,土壤各项物理指标都有改善。在此基础上认为,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坏与石漠化形成过程有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在退化方向和阶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但土地撂荒后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7.
Yan-Ping WU Wei-Jun GUAN Qian-Jun ZHAO Xiao-Hong HE Ya-Bin PU Jun-Hong HUO Jin-Fang XIE Jian-Lin HAN Shao-Qi RAO Yue-Hui MA 《Animal Science Journal》2009,80(4):372-380
As the fast pace of genomic research continues to identify mitochondrial lineages in animal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many independent studies are needed to support a robust phylogenetic infere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u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maternal lineage, proposed to originate in sou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using a wider survey of diverse goat breeds in China. To this end, we sequenced the mitochondrial hypervariable region 1 (HVR1) of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in 145 goats of 12 Chinese bree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hinese goa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distinct lineages (A, B, C and D) as previously reported. A Mantel test and the analysis of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NOVA)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t an obvious geographic structure among Chinese goat breeds. Population expansion analysis based on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d Fu's Fs statistic indicate that two expansion events in Chinese goats occurred respectively at about 11 and 29 mutational time units ago, revealing two star-like subclades in lineage B corresponding to two population expansion events. Moreover, lineage B sequences were presented only in the breeds of southwestern or surrounding regions of China.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and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for Chinese goats mtDNA lineage B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28.
种瓣及密度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正交通用旋转设计,进行了种辩大小与种植密度对大蒜产量影响的研究,建立了大蒜产量与种植密度及种瓣大小间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得出,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种瓣大小,但密度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为负值。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获得30000kg/hm2以上产量的种植密度为52.95~63.45万株/hm2、种瓣大小为4.9~7.0g;;单株产量大于50g的种植密度为34.05~4.55万株/hm2、种瓣大小4.9~7.0g。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