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93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1374篇
林业   990篇
农学   737篇
基础科学   592篇
  1499篇
综合类   7110篇
农作物   878篇
水产渔业   506篇
畜牧兽医   1970篇
园艺   1029篇
植物保护   701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673篇
  2021年   709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549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728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641篇
  2014年   715篇
  2013年   862篇
  2012年   1251篇
  2011年   1189篇
  2010年   1167篇
  2009年   1013篇
  2008年   1000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740篇
  2005年   613篇
  2004年   392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介绍了家蚕种质资源的概况,综述了家蚕种质资源在经济性状、抗逆和抗病性、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养细胞Pc-01后,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P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后6 d,EG-FP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2~18 d,蛹体液中的EGFP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EGFP标准样品定量分析EGFP在柞蚕蛹体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 mg/mL;感染后30~39 d仍可以检测到蛹体液中EGFP的表达,而且蛋白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表达载体,可在柞蚕蛹中高效稳定地表达EGFP,并且EGFP在雌雄蛹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3.
对酸奶中的霉菌酵母菌同时采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系统与国标法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检测数据.本实验利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系统的霉菌酵母检测试剂瓶对市售酸奶及阳性添加样品采用半定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快速检测,能快速地检测到目标菌存在,继而给系统提前预警.结果表明,当霉菌酵母菌含量在10~3.5×105CFU/mL时,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方法在1.8~33h内预警.当平板计数法的检测结果小于10CFU/mL时,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均大于33h,在仪器设置运行48h内未出现预警现象.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国标平板法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当吻合.应用实时光电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快速便捷,对酸奶产品中霉菌酵母菌进行监测,其检测速度和灵敏度均能满足工厂实验室的快速筛选检测,还利于产品的关键控制点的监测.  相似文献   
74.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母猪采食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况、预产期相近的第2胎法系JALAX母猪144头,分成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个处理48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A组饲喂添加低水平支链氨基酸日粮(基础日粮 缬氨酸0.26% 异亮氨酸0.06%),试验B组饲喂添加高水平支链氨基酸日粮(基础日粮 缬氨酸0.36% 异亮氨酸0.14%).试验从母猪妊娠108 d进产房开始,到仔猪21日龄断奶时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提高了仔猪的断奶窝重、断奶窝增重、平均日增重和21日龄仔猪成活率,但以试验A组的效果较好,和对照组比,上述指标分别提高了23.10%(P<0.01)、30.45%(P<0.01)、19.26%(P<0.05)和7.16%(P<0.05);(2)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提高了哺乳母猪哺乳11~15 d,16~21 d以及哺乳全期的采食量,试验A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5.61%(P<0.01)、27.72%(P<0.01)和24.21%(P<0.01),试验B组虽然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提高的趋势;(3)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提高了泌乳第1天、第7天和第15天乳中乳脂、乳蛋白、总固形物、非乳脂固体的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乳糖的含量(P<0.01),但以试验A组的效果最好;(4)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提高了初乳(泌乳第1天)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的含量(P<0.01),但对第7天和第15天乳中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可以提高哺乳母猪的日采食量和改善母猪乳品质,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5.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SSR-PCR反应体系,从1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检测第1代植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4个紫花苜蓿品种德福(Defi)、德宝(Derby)、阿尔刚金(Algonguin)、三得利(Sanditi)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17个。结合植株较高、叶色较深、叶片较大、多叶4个表型突变指标,检测经过表型变异筛选的植株等位基因频率及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PIC在0.2216~0.8328之间变化,平均为0.6366。分析多态基因植株与表型变异的相关性,根据检测结果初步确定了13株突变植株,为后继世代遗传变异的多代跟踪及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6.
为了探索垂柳(Salix babylonica)树叶的饲料化加工技术,在研究6个生育期(展叶期、开花初期、飞絮期、青绿期、枯黄期、落叶期)柳树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将其调制成青贮饲料,测定并比较不同生育期柳树叶制备青贮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及发酵品质指标,并对枯黄期和落叶期树叶进行添加乳酸菌菌剂青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原料营养物质判断,展叶期柳树叶营养品质与优质豆科牧草品质近似,但是随着生育期的延迟,柳树叶营养物质含量和饲用价值显著下降。将不同生育期柳树叶直接青贮之后,无品质改善效果,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差,饲用价值不大。但是,添加乳酸菌菌剂后调制的柳树叶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得到了显著改善。综上表明,柳树叶如果直接饲喂利用,最好选择在较为幼嫩的展叶期;如果开发利用其他生育期或枯落后的柳树叶,以添加乳酸菌菌剂调制成青贮饲料为好。  相似文献   
77.
民用建筑防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防雷设计必须有整体观念,应根据其重要性、实用性、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主要从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方面对民用建筑防雷进行阐述,以期为民用建筑安全防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开菲尔粒中微生物菌群及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佳  李艳 《中国奶牛》2014,(14):40-43
开菲尔粒是发酵开菲尔的传统发酵剂,是由乳酸菌与酵母菌等众多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作用而形成的粒状结构。因为其微生物菌群组成复杂且分布不均,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开菲尔粒中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简介了各个菌种分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9.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80.
盐碱生境通过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等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离子微区分布调控主要通过调整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来减轻Na+等高浓度离子对重要组织器官的毒害作用,是盐碱胁迫下植物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探究黑麦草在盐碱胁迫下的离子微区分布特征,本研究通过水培法,采用不同盐碱浓度(0、50、100、200 mmol·L-1)培养液处理黑麦草植株,考察其生长、离子吸收、运输选择性和微区分布变化,揭示黑麦草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 盐碱胁迫下,植株的相对含水率、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电解质外渗率显著升高;当盐碱浓度大于100 mmol·L-1时,根长、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即黑麦草的耐盐阈值是100~200 mmol·L-1;2) 盐碱浓度为50 mmol·L-1时,植株根中K+/Na+较空白升高了48.3%,Ca2+/Na+升高了54.1%,说明黑麦草根部可通过增强K+、Ca2+的吸收来维持细胞渗透压并缓解高浓度Na+的毒性;3) 在50~200 mmol·L-1的盐碱浓度下,黑麦草叶片中可溶性组分及细胞壁中Na+的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但细胞器内Na+的相对含量降低,说明叶部将Na+富集在液泡和细胞壁中,以减少Na+对细胞器的毒害作用;4) 叶片微观结构的SEM电镜图片显示,盐碱胁迫下叶片表皮增厚、导管数量减少和孔径缩小。综上所述,盐碱胁迫下黑麦草不同器官的适应机理不同,根部主要通过强化K+、Ca2+的吸收,降低对Na+的吸收,并将Na+区隔化在液泡中以降低离子毒害和维持渗透调节,而叶片主要通过将Na+区隔在液泡及细胞壁中,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来保护细胞器免受离子毒害。本研究可为黑麦草的耐盐碱适应机制及其在盐碱土上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