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39篇 |
免费 | 722篇 |
国内免费 | 120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5篇 |
农学 | 1102篇 |
基础科学 | 870篇 |
1623篇 | |
综合类 | 4863篇 |
农作物 | 786篇 |
水产渔业 | 677篇 |
畜牧兽医 | 1910篇 |
园艺 | 620篇 |
植物保护 | 7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235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593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567篇 |
2018年 | 462篇 |
2017年 | 599篇 |
2016年 | 440篇 |
2015年 | 638篇 |
2014年 | 615篇 |
2013年 | 763篇 |
2012年 | 1054篇 |
2011年 | 988篇 |
2010年 | 950篇 |
2009年 | 917篇 |
2008年 | 850篇 |
2007年 | 705篇 |
2006年 | 596篇 |
2005年 | 455篇 |
2004年 | 268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43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2年 | 5篇 |
1970年 | 3篇 |
1968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建立了以容积换热系数为目标函数,工质流率U0、喷头喷孔直径di、导热油液位高度Z为决策变量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器性能优化模型,同时进一步将液滴群行为与传热协同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引入优化模型中,重点分析该约束条件对优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运用遗传算法对原模型和补充模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原模型优化后的容积换热系数达到了初始值的6.7倍;而补充模型最优值的迭代次数比原模型减小了约55%,同时最优值比原模型提高了0.3%。所以该约束条件不仅提高了迭代速率,还提高了寻求全局最优值的概率,使得最优解更逼近全局最优值。 相似文献
992.
在干旱和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剖析可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干旱胁迫下的稳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分别与自交系掖478和齐319进行杂交,构建了两套F2:3群体(分别记为Y/H和Q/H)。在正常水分灌溉和干旱胁迫下对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和穗重等7个穗部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单环境分析和相同处理水平的联合分析方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2个群体的亲本及F2:3家系的各性状值均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且穗粒重与穗长、穗重、穗粗呈正相关。在干旱胁迫下和正常水分条件下,通过两种检测方法共定位到75个玉米穗部性状QTL,其中Y/H群体共定位了20个QTL,分布在第1、第2、6、第5、第7、第10染色体上;Q/H群体共定位了55个QTL,分布在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第10染色体上;但是在干旱条件下两群体分别只检测到4个和19个QTL,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检测到的QTL数目。通过联合分析只检测到3个QTL与环境发生显著互作和6对QTL存在上位性互作效应,说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同时还发现,Y/H群体在正常灌溉与干旱条件下检测到2个一致性的QTL,分别是qKRE1-5-1和qKRE1-7-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6.15%~19.48%;Q/H群体检测到3个一致性QTL,分别是qKRE2-5-1、qGW2-10-1和qKRE2-3-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7.14%~16.65%,说明这些QTL受环境影响较小,能够稳定遗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区间应用于玉米穗部性状抗旱性改良。 相似文献
993.
几种新型食品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食品保鲜技术存在的缺陷,对冰温贮藏、辐照贮藏、高压脉冲电场、超高压杀菌技术和纳米保鲜等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的特点及其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新型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水稻剑叶角度与主穗产量的遗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想水稻株型的选育与高产育种密切相关,而剑叶角度则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水稻中控制剑叶角度及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可更好地为高产制繁种目标服务。通过应用由24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含256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采用QTL区间作图法对剑叶角度及主穗产量等5个性状进行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分布于染色体1、2、3、5、6、9、10、11。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3.46%~25.64%之间。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5个性状的QTL,其中控制剑叶角度的两个QTL;在第2、3、9、10、11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各一个QTL;第5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剑叶、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3个QTL;1个每穗实粒数和2个每穗实粒重的QTL分布于第6染色体上。多个区间表现出对两个性状的显著作用,其中第1染色体2个,第6染色体1个。相关性分析表明,较小的剑叶角度可通过提高结实率进而显著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讨氮肥运筹在调控胡麻磷素营养方面的潜力,通过2个土培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等量氮肥的施用时期、比例对胡麻磷素积累和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植株体内的磷素积累量;0.1 g N/kg土及0.2 g N/kg土的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成熟期植株体内的磷素积累量较不施氮肥分别提高了24.83%和34.23%;0.2 g N/kg土的氮肥,100%基肥(F1)、2/3基肥+1/3现蕾追肥(F2)、1/2基肥+1/2现蕾追肥(F3)、1/6基肥+5/6枞形追肥(F4)、1/6基肥+1/3枞形追肥+1/2现蕾追肥(F5) 5种施用方式下,F2、F3、F4、F5的植株体内磷素积累量,较F1,枞形、现蕾、青果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14.17%~32.60%、9.32%~66.20%、20.47%~36.35%和4.65%~31.04%,且增幅依F2、F3、F4、F5的顺序增加;基肥追肥结合且基肥比例≤1/2的施氮方式,均有效促进了磷的吸收,F3、F4、F5协助磷素累积的效果依次增加。施氮协同提高了磷素吸收效率及磷肥偏生产力;F5比F1、F2、F3、F4,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7.89%~22.02%和9.59%~26.71%,磷素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0.58%~31.04%和9.59%~26.71%,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降低了2.42%~7.43%。氮磷的吸收具有协助作用,一定范围内氮肥用量的增加提高了氮磷之间的协助作用;等剂量的氮肥,基肥和追肥结合比全部作为基肥施用可更好地发挥氮磷吸收之间的协助作用;基肥占比小于1/2、现蕾期追肥比例1/2左右,是胡麻较好的促生又促进磷素吸收累积和提高磷肥偏生产力的氮肥运筹方式,但该方式下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998.
999.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ystem of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and keep its sensing performance on a high score, an adhesive-free bond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alternative for epoxy adhesive technology is demanded. An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process without coarsing for fiber Bragg grating was presented. With this plating method, the FBG was coated with a metal clad of Ni-P.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emperature vibration tests,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adhesion force of the plating coating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ting is smooth, flat and compact. The solder ability of Ni-P clad was tested by welding the FBG into metal component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ating film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n adhesive-free bo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