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6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649篇
林业   630篇
农学   702篇
基础科学   491篇
  930篇
综合类   1481篇
农作物   262篇
水产渔业   180篇
畜牧兽医   736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31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富硒茶硒的浸出率及其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高硒土壤茶园、低硒土壤茶园、传统制茶工艺、制茶新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茶叶含硒量对富硒茶硒的浸出率无显著影响,制茶工艺对茶叶硒的浸出率影响显著,传统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为12.40%~19.58%,红茶高于绿茶。笔者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为19.41%~29.38%,硒的浸出率提高50%。不同来源的富硒茶中近80%以上的硒为有机硒,并主要呈蛋白质结合态。富硒茶粗蛋白质中胱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随茶叶含硒量提高而增加。不同来源的富硒茶含硒蛋白SDS-电泳带分析表明,富硒茶的化学性质相似,低硒土壤茶园通过施用硒肥,经茶树生物转化生产富硒茶与天然富硒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2.
糯质高粱杂种一代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以穗粒重的优势最强;杂交双亲和中亲值对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除不育系间的穗粒重、一级分枝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穗长的特殊配合力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株高、穗长、千粒重和一级分枝数在遗传表现中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而穗粒重和穗粒数则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63.
发展高端大豆产品应对国际大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琳琳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59-362
当前,国际市场对大豆价格的操控及我国大豆生产现状使我国大豆产业陷入危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国内外大豆消费市场需求,提出通过利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发展无公害、绿色高端大豆产品来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摆脱产业危机的思路,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4.
低聚木糖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聚木糖是功能性低聚糖类中功能较好的一种,工业应用范围广泛。综述了低聚木糖的常见分离纯化技术,对国内外低聚木糖的脱色、脱盐和单组分分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肉牛采食行为包括卷食、咀嚼、卷食—咀嚼等几种次级行为。监测肉牛次级采食行为有助于评估牛只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文章旨在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肉牛次级采食行为识别方法,对比不同监测部位对次级采食行为识别的影响。【方法】 将加速传感器安装在肉牛的鼻子、右颌、左嘴3个部位,检测次级采食行为的加速度信号,经过衍生变量函数计算,扩充数据维度,使用ExtraTreesClassifer选择出9种重要特征,运用XGBoost算法识别肉牛采食次级行为(卷食、咀嚼、卷食—咀嚼、其他),最后使用HMM-viterbi算法修正次级行为识别结果。【结果】 XGBoost和HMM-viterbi在鼻子、右颌、左嘴3个部位识别的平均结果相同,XGBoost识别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F1得分和召回率分别为0.95、0.93、0.93和0.93,HMM-viterbi修正后识别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F1得分和召回率均为0.99。因此,运用HMM-viterbi模型可以有效修正行为识别结果。在XGBoost识别结果中,鼻子部位识别次级行为的得分较高,考虑长期佩戴传感器的稳定性,推荐采用鼻子作为检测部位。【结论】 在肉牛鼻子部位佩戴加速度器,利用XGBoost结合HMM-viterbi的方法可以自动识别肉牛次级采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6.
Functional stay‐gree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desirable trait of varieties in major crops including maize. In this study, we used an F3: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with 165 lines from a cross between a stay‐green inbred line (Zheng58) and a model inbred line (B73) using 211 polymorph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to map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three stay‐green‐associated parameters, chlorophyll content, photosystem II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and stay‐green area, at maturity stage, detected a total of 23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on nine chromosomes. Single QTL explained 3.7–13.5%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Additionally, we validated some important stay‐green QTL using a heterogeneous inbred family approach and found that the stay‐green‐associated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lant yield.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a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behind leaf stay‐green in maize and a novel development of elite maize varieties with delayed leaf senescence through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67.
奇楠沉香为极具收藏及药用价值的上品沉香,其鉴定目前以化学方法为主,但其种苗从苗期至采香之间则难以用传统分类和化学方法进行鉴定,DNA条形码的发展为这一产业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在明确白木香良种‘热科2号’可产奇楠沉香的基础上,采用11对植物DNA条形码通用引物对‘热科2号’和普通白木香两个沉香品种进行分子鉴定探索,发现改良的CTAB法更适合白木香叶片样本的DNA提取,继而发现ITS、ITS2和源自叶绿体的8个DNA条形码在两个品种均无变异,而ITS1序列的第159个碱基在‘热科2号’中为T,在普通白木香中为A,多样本实验证明该变异位点可以作为‘热科2号’和普通白木香种苗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为白木香良种‘热科2号’及其幼苗的鉴定提供分子水平的技术支持,也为白木香良种的溯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8.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9.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归研究结果,连作晚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1)逐步回归方程Y1 = -8.9742 -0.2484X1 +0.5705X3 -0.4806X4 +0.0309X9 +0.24205X10;连作晚稻10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2)逐步回归方程Y2=0.74638+0.3303X1 -0.28X2 -1.3136X3 + 1.7233X4 -0.2762X10+0.7946X11;单季稻8月下旬褐飞虱田间发生量(Y3)逐步回归方程Y3 = 4.1037 +0.64817X2-1.564X4+ 1.4128X6 + 0.1762X - 0.0238X8 +0.0752X9; 单季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4)逐步回归方程Y4=2.2717 +0.3217X1 -0.4132X2+ 0.3418X4 +0.3458X5 + 0.6962X10;逐步回归方程可作为褐飞虱发生趋势中短期预报应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水稻当家品种的抗虫性变化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与抗药性变化等情况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70.
作物物质流转是指作物光合产物或贮藏在茎、鞘等器官中的同化物向穗部等库器官的转运,其能力高低称之为作物物质流转力。作物物质流转是作物源、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物质再流转顺利进行既要有足够的储存库又要有丰富的供给源。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形成实质上是光合同化物生产及花后物质流转的过程。因此,水稻花后物质积累、再流转过程中生理差异及能力大小,是影响水稻子粒生长、产量和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作物物质流转理论的发展、水稻花后干物质流转特性、花后碳氮物质流转特性、花后物质流转与品质形成等方面详细综述了前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水稻物质流转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