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确定北沙柳在我国的适生情况,本研究将北沙柳地理分布信息与6个气候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对其潜在分布进行模拟预测。AUC值大于0.9,表明预测结果良好;影响北沙柳分布主导环境因子有年平均温度、温度季节变化、海拔、最湿月降水量、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计算出北沙柳在我国的存在概率,DIVA-GIS自动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适应生境(p0.07)、低度适应生境(0.07≤p0.24)、中度适应生境(0.24≤p0.49)、高度适应生境(0.49≤p0.95);当前时期到未来(2050年)时期4个情景(RCP 2.6、RCP 4.5、RCP 6.0、RCP 8.5)下的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北沙柳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交汇处、中卫市与阿拉善左旗交汇处。结合北沙柳的实际地理分布信息与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的当前时期的潜在分布基本吻合,表明MaxEnt模型对北沙柳的潜在生境概率预测可靠,得出的结果对北沙柳的推广与引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库布齐沙漠藻类结皮层表面裂隙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揭示沙漠生物藻类结皮层表面裂隙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本文通过模拟降水的方法对不同裂隙下沙漠藻类结皮层蒸发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 mm、10 mm和15 mm 3种降水条件下,蒸发过程前8 h内,藻类结皮层不能有效地阻止水分的蒸发;无裂隙藻类结皮层比有裂隙藻类结皮层更能促进蒸发;大裂隙藻类结皮层比小裂隙藻类结皮层有利于蒸发。从蒸发逐日累计损失水量来看,藻类结皮层有无裂隙对水分蒸发作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5 mm降雨持续4 d累计蒸发量为无裂隙藻类结皮层(37.8 g)大裂隙藻类结皮层(37.4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36.8 g)纯沙土(36.4 g),10 mm降雨持续9 d累计蒸发量为大裂隙藻类结皮层(73.5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73.1 g)纯沙土(71.1 g)无裂隙藻类结皮层(70.1 g),15 mm降雨持续12 d累计蒸发量为纯沙土(125.9 g)无裂隙藻类结皮层(122.6 g)大裂隙藻类结皮层(118.5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111.6 g)。藻类结皮层裂隙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并因降雨量差异其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3.
长期连续定位调查结果对客观评价飞播固沙成效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定位调查方法,连续测定了2004—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区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飞播后植物生长年限的增加,播区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物密度和植物种类均呈现多项式模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为指数模型。典型样方内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从8种逐渐增加到19种,多年生乡土植物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到6种,植被平均盖度从21.65%增加到60.00%,生物量从22.30 g/m2增加到56.70 g/m2。植被盖度、生物量、植物种类和年度降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植物种密度和年降雨的相关性较差。飞播固沙后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被盖度、多年生乡土植物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24.
风蚀危害是影响流动沙丘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在跟踪调查纱网沙障野外固沙造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纱网沙障固沙成效的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带状纱网沙障后改变了地表风沙流结构,并对拦截地表风沙流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距离地表0~40cm高度范围内,沙障高度10、15和20cm时,其总输沙量分别为0.9、1.11和0.56g·cm~(-2)·min~(-1),而无沙障对照为4.47g·cm~(-2)·min~(-1)。在纱网沙障迎风侧2 H、1.5 H和1 H处的平均风蚀深度分别为0.47、0.4和0.2cm,在背风侧0.5H、1H、1.5 H、2 H和3 H处的平均积沙厚度分别为1.7、1.1、1.0、1.3和1.4cm。此外,由于沙障高度不同,沙障迎风及背风侧风速流场的变化特征不同,并在沙障背风侧近地表形成弱风区。其中,沙障高度10cm时,在设置沙障位置的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1个高风速涡旋;沙障高度15cm时,在沙障及沙障背风侧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3~4个高风速涡旋;沙障高度20cm时,在沙障位置及沙障背风侧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8~9个高风速涡旋,反映出纱网沙障具有随风摆动的特点,对空中气流的扰动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25.
针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形成的风蚀坑问题,采取工程固沙和植物治沙技术,重建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材料、不同规格沙障,当年风蚀坑风蚀得到控制,植被盖度平均达到14.7%;3年后风蚀坑内植被覆盖率平均为35%~65%,并且植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随治理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促进风蚀坑植物种趋于正向演替过程,巩固了治沙成果。  相似文献   
26.
温州市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系统能有效保障海洋渔业船舶的生产安全,满足海洋渔业综合管理、应急救援和防台救灾的需要。介绍了温州市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系统的系统组成,分析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27.
苔藓植物是许多极端环境下植物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研究风沙环境下苔藓植物的分解特征对科学评价苔藓结皮层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分解试验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沙漠苔藓植物残体中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0.41~2.33 a的分解过程中,苔藓植物体全N、全P、全K和全C含量呈现波动降低特征,全Ca含量则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苔藓植物体分解拟合方程为Y=115.42e~(-0.1033x);苔藓植物残体中N、P、K和C元素积累系数分别为0.84~0.94、0.87~0.97、0.82~0.96和0.88~0.97,而Ca、Mg和Fe元素的积累系数分别为1.00~1.09、0.92~1.14和0.91~1.11。在风沙环境和苔藓植物较低的N含量条件下,尽管苔藓植物分解过程缓慢,但仍然存在着N、P、K和C元素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28.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的风蚀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风蚀坑不同类型沙障内土壤种子库种类、数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沙障防护风蚀坑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沙障能够有效提高风蚀坑内土壤种子库种类与数量;透风型沙障防护的风蚀坑土壤种子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直播沙障的最高,而不透风型沙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风蚀坑内上部、中部土壤种子库数量最多,下部最少。  相似文献   
29.
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是影响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同时也是沙漠环境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生态因子。因此,定位观测研究流动沙地建立固沙植被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采用Watchdog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定位定时记录了7月1日-10月31日期间杨柴固沙林、固定沙丘天然草地和流动沙丘土壤体积含水量数值。结果表明:相同降水量条件下,不同固沙植被土壤重力水湿润深度存在明显差异。5.33mm降雨时流动沙丘水分湿润深度小于20cm,13.97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40cm,30.3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80cm,40.3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120cm。而30.3mm及以下降雨时杨柴固沙林和天然草地植被土壤水的湿润深度小于40cm;40.3mm降雨时杨柴固沙林地水分湿润深度达80cm,天然草地植被水分湿润深度达120cm。植物生长季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流动沙丘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2.15%、2.42%、1.96%和2.94%;而杨柴固沙林和天然草地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不良,特别是80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恶化。杨柴固沙林生长期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89%、1.67%、0.81%和1.08%;天然草地植被生长期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2.34%、1.96%、1.02%和1.43%。  相似文献   
30.
在流动沙丘设置具有"肥岛"功能的"一字型"模块沙障,并采用HOBO土壤水分记录仪定位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研究不同外包装材料及不同内部填加物对流动沙丘土壤降水入渗及其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块沙障影响降水向沙障覆盖下深层土壤入渗,模块沙障下4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范围为5.23%~6.03%,对照处理为7.86%;黄麻袋外包装、内填20%玉米芯处理土壤含水量为7.61%,而其他处理为5.23%~5.99%;9.2 mm降雨后黄麻模块沙障内部水分含量由7.2%增加到8.96%,而纤维袋模块沙障覆盖下20 cm土层水分则由2.99%急剧增加到9.97%,以后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