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42.
在Hm—毒素——根冠细胞测定法中,处理的温度,离体根冠细胞的浓度,毒素制剂的pH值和光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和Hm—毒素诱致根冠细胞死亡的结果。试验证明:在低温,有光照和偏酸性的基质下获得的测定结果不理想,而黑暗25℃下处理12个小时,离体根冠细胞浓度为1000个/ml,毒素制剂的pH值为7.0左右时测定最宜。试验还发现,虽然改良Fries培养基中的酒石酸铵,NH_4NO_3和NaCl诸组分会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但用这种培养基制备的培养物滤液诱致的玉米根冠细胞死亡仍比病叶提取液强。此外,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其自然存活率的差异也很大;测定的时间须控制在12小时以内。可见,进行定量的Hm—毒素生物测定,严格地控制上述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试验比较了来自东北、华北等地小麦根腐病菌共30个菌株,从中已筛选出毒力强而稳定的菌株(002号)。初步明确采用改良Fries加小麦健叶汁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根腐茵,每天振荡4次,每次20min,培养15d后的培养物滤液,在5℃下可保存2个月,用15磅高压灭菌30min及煮沸浓缩均不影响毒素的作用。在几种Hs—毒素制剂中,以粗提物制剂的毒素作用最强,病叶提取液和培养滤液次之。应用根冠细胞测定法评价Hs—毒素的作用比用抑制种子根伸长的种苗“萌发包”法更为灵敏,精确,快速。测定小麦离体:浪冠细胞的最佳条件是:黑暗25℃下处理6h;根冠细胞浓度为500—1000个/ml;粗提毒素稀释液pH6—7。  相似文献   
44.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毒素的分离和硅胶TL层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um)在活体内外均可产生致病毒素(以后简称Ht-毒素)。YoKa等(1975)曾初步报道该菌在活体外液体培养除可产生几种酶类物质外,还可产生对热稳定的非蚕白质结构的毒素成份,然而长期以来尚未见有关Ht-毒素的产生、毒素的特性和毒素的分离与提纯等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45.
46.
离体玉米根冠细胞对Hm—毒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的两种Hm-毒素生物测定法中,根冠细胞测定法的效果比种子根伸长法好,主要是前者对Hm-毒素的敏感性强,与病斑大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抑制种子根伸长法由于不能确切反映玉米对小斑病的反应,因而不宜用作Hm-毒素的生物测定。在不同的毒素制剂中,以病叶提取液处理根冠细胞最能反映小斑菌接种玉米后的实际情况,与病斑大小的相关系数r=0.9315,居供试的三种制剂之首,其次是粗提制剂和培养物滤液。试验还发现酒石酸铵不仅影响Hm-毒素测定的效果,而且还影响毒素产生的量,因而进行Hm-毒素的生物测定,最好使用病叶提取液或用无酒石酸铵的改良Fries培养基制备的毒素粗提制剂或培养物滤液。  相似文献   
47.
研究相关种内控制性有机机制的遗传体系,可以对进化的方向和形式提供重要的信息。研究交配机制中,遗传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确定属内各个种的进化地位和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种间杂交的频率和程度。以及间杂交和种内交配可育也有利于进行生评定。本实验通过D.maydis种内交配入D.maydis与D.carbonum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结果。对D.carbonum的分类地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48.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