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4篇
  79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由新菠萝友粉蚧危害引起的紫色卷叶病的病因、病原和抗性苗应用技术.[方法]通过小区试验、大田试验与示范开展紫色卷叶病的病因、病原、抗性苗抗病能力的调查鉴定,并研究其抗性苗的应用技术.[结果]紫色卷叶病是由新菠萝灰粉蚧危害引起,病原仍在进一步鉴定,但已排除真菌、细菌、线虫病害,该病不遗传给后代,大田剑麻植株发病后2~3年便恢复正常,然后遇粉蚧危害再次复发,可反复发病2~3次,6~9年后便产生抗性.使用海南昌江重老病区引进的第1代抗性苗进行种植和作母株扩繁,可有效控制该病,2代抗性苗抗性下降,不宜作母株扩繁材料;离开母体繁殖的抗性苗其抗性下降;收获叶片后(指常防虫)麻田长出的走茎苗抗性有所下降,不宜使用;抗性苗适宜冬、春季防治粉蚧1~2次,不能常防虫,否则,抗性下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剑麻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选育剑麻抗紫色卷叶病种苗.[方法]从海南昌江老病区引进恢复生长多年的剑麻园无病走茎苗作为抗病苗,进行试种、繁育、接种等一系列抗病试验与示范推广.[结果]该抗病苗具有抗紫色卷叶病能力,能有效控制紫色卷叶病危害.2010 ~ 2014年共引进及繁育该苗446万株以上,可供大田种植1000 hm2,苗圃及大田示范推广均未发生紫色卷叶病,其他麻苗均不同程度地发生紫色卷叶病,该抗病苗通过作母株钻心繁育的后代也具有抗病性,抗病苗及钻心繁育的后代作组培繁殖的麻苗也有一定的抗病性.[结论]海南抗病苗具有抗或高抗剑麻紫色卷叶病能力,试验结果可为剑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3.
[目的]明确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外盆栽和苗圃及大田跟踪观察研究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气候因子、剑麻龄期及长势、立地环境、剑麻品种、天敌等对其发生危害的影响.[结果]据鉴定,新菠萝灰粉蚧是外来物种,整年在田间为害,对剑麻威胁大.该虫体长为0.8~3.0 mm,卵形而稍扁平,若虫触角及足发达、活泼;成虫披白色蜡粉,其触角退化,行走缓慢.孤雌生殖,世代重叠,27~34 d一世代,每雌虫繁殖倍数为36 ~ 85倍,平均55倍;高温致死温度为48℃,低温致死温度约为3℃.传播途径为种苗、风、雨、蚂蚁及自身爬行迁移.剑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粉蚧危害严重;低温干旱有利于其暴发蔓延,大雨、暴雨对其有较大杀伤力,但其隐蔽空间较大,可避过灾害.48%乐斯本600倍稀释液等扑杀有特效;主要天敌为草蛉;利用控氮增钾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防治有较好防效.[结论]为生产中新菠萝灰粉蚧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剑麻蔗根锯天牛为害情况并筛选有效药剂。[方法]调查大田剑麻上蔗根锯天牛的为害情况,观测幼虫体态特征,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大田试验筛选蔗根锯天牛防治药剂。[结果]东方红农场13队等部分幼龄麻暴发疑似蔗根锯天牛,幼虫为害植株头部,致根基部被咬食与茎被蛀空,叶片失水退绿、卷缩披垂,甚至停止生长或枯死,影响植株生长量至少180 d。幼虫体长53~80 mm,圆筒形,前端扁平,后端稍窄,老熟幼虫为乳黄色;上颚、头和前胸背板为黑褐色和黄褐色,体表光亮;腹部第1~7节背面正中隆起时有扁"田"字形纹等,经鉴定该虫为蔗根锯天牛幼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48%噻虫胺毒土800倍、5%甲拌磷毒土55倍的防治效果理想,死亡率达100%;50%噻虫嗪毒土1 000倍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大田试验表明,噻虫胺、噻虫嗪与其他药剂混配的防效在80%以上。[结论]试验结果为剑麻蔗根锯天牛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及防治黄标(广西扶绥县昌平农业站532113)扶绥县地处桂西南,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极适于种植甘蔗。昌平乡近7a种植甘蔗1126.4hm2,年均产3.42万t。但甘蔗梢腐病(Gibberellamoni1iformis)连年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66.
开展不同肥料处理对剑麻抗病苗复发紫色卷叶病后恢复试验研究,为剑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试验设3种不同肥料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剑麻叶片养分、土壤理化性质,紫色卷叶病发病情况,以及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剑麻抗病苗复发紫色卷叶病病麻进行平衡施肥和加强管理后,剑麻叶片养分、土壤理化性质都有所变化,剑麻均能恢复生长,叶长、叶宽、单叶重均低于实施前。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能促进剑麻抗病苗发病后恢复生长,提高剑麻产量。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江苏省宜兴市这一典型天然富硒区土壤硒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采集表层土壤(0~20 cm)4 461件,利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6~1.74 mg·kg-1,均值为0.42 mg·kg-1,是全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0.29 mg·kg-1)的1.45倍,是江苏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0.20 mg·kg-1)的2.1倍。土壤硒含量的变异系数为43.47%,表明土壤硒元素呈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函数分析显示,土壤硒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568,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变程为30 250 m,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研究区土壤硒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低山丘陵显著高于北部太湖堆积平原,碎屑岩类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硒含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为园林地、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的丘陵山区的土壤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对土壤硒的分布也有影响,pH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硒含量高,距离金属矿点近、距离湖泊河流越远...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废矿区对周边环境介质的影响及量化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贡献,并估算重金属源汇通量,系统采集广西南丹县某多金属废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尾矿、农田土壤和河流沉积物样品共151个,测定重金属(Cr、Ni、Cu、Cd、Zn、As、Sn、Sb和Pb)含量,并对研究区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生态风险、源汇通量进行探析。结果表明:尾矿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几何均值(除Cr、Ni外)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且3种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几何均值均超出背景值。研究区农田土壤Cr和Ni的来源主要为成土母质,上游Cu、Cd、Zn、As、Sn、Sb和Pb的来源主要为上游废矿区尾矿,下游Cu、Sn、Sb和Pb的来源主要为废弃选厂尾矿(贡献量分别为85.11%、92.04%、64.15%和57.57%),Cd、Zn、As的来源主要为上游废矿区尾矿(贡献量分别为59.28%、59.61%和93.81%)。农田土壤及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元素为Sn和Sb。农田土壤及沉积物生态风险较高(RI300),Cd、As和Sb是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上游农田土壤Cu、Cd、Zn、As、Sn、Sb、Pb输入量分别为132、3、1 348、302、139、149、238 kg·hm~(-2),下游Cu、Cd、Zn、As、Sn、Sb、Pb输入量分别为36、2、746、177、271、211、455 kg·hm~(-2)。多金属废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的重金属源汇关系应得到重视,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介质和区域的污染现状加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并对尾矿进行源头管控。  相似文献   
69.
江苏省张家港市耕地地力定量化评价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耕地地力是指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指导科学施肥等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0.
对苏南不同排污方式的3个工业企业周围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空间变异、迁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污水排放分别导致了氧化铅厂(F1)和化工厂(F2)周围农田土壤中Pb和Cd的聚集,其上作物的重金属吸收量也明显提高。而以大气排放为主的冶金企业(F3)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轻微积累,也显著提高了作物中Pb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污水排放企业周围土壤和作物重金属的强烈聚集区出现在企业排污口附近约50m范围内,并随着距企业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指数降低,高于土壤背景值的污染范围分别为400m(F1)和100m(F2)。进入土壤的Pb和Cd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0~20cm范围内。在企业污水灌溉的影响下,水稻Pb和土壤Pb、水稻Cd和土壤Cd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小麦Cd和土壤Cd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小麦和水稻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mgkg-1)时,土壤中有效Cd含量分别为0.360mgkg-1和0.319mgkg-1,全Cd分别为1.50mgkg-1和1.42mgkg-1。而在大气污染的影响下,土壤-作物中的重金属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