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4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选择适合辽宁地区生长的小干松种源,研究了不同种源小干松苗期光合效率。结果表明,小干松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型。10∶00时,不同种源间净光合速率大小范围为48.07~64.13μmol·m-2·s-1,蒸腾速率大小范围为18.94~24.35mmol·m-2·s-1。12∶00时,不同种源间净光合速率大小范围为54.08~65.13μmol·m-2·s-1,蒸腾速率大小范围为11.85~18.65mmol·m-2·s-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干松种源间的Pn和Tr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将光合作用指标作为小干松种源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2.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量10个种源美国红枫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分析美国红枫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比较不同种源美国红枫光合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美国红枫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单峰曲线,光合速率与光量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间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光合速率较高的种源为4#、5#、6#,较低的种源为1#、2#、10#。不同种源间蒸腾速率差异显著,蒸腾速率较高的种源为4#、7#、8#,较低的种源为1#、2#、10#。  相似文献   
53.
根据国内外奶产品的产销形势,并充分估计加入WTO后对中国奶业和奶制品市场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今后中国奶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应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保持、培育和提高奶业比较优势,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单产和质量,强化原奶加工处理过程,壮大奶制品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奶制品市场规范化发展;运用WTO规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使奶业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希望的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54.
55.
该文以冰砬山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6年林内梯度观测数据,分析天然次生林内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内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单峰型,但通过极端气温统计发现,至少有50%天气不属于此类典型天气;林内存在一个最低气温层,向上或向下气温逐渐升高,并且最低气温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非生长季10 m层气温最低,生长季最低气温层逐步下移,8、9月份4 m层气温最低;空气相对湿度生长季非生长季,空气相对湿度垂直梯度差生长季非生长季且白天夜间;全年风速近似呈"U"字形规律变化,非生长季风速大,生长季风速小,林内风速小,林冠层以上风速大。  相似文献   
56.
依据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m层空气温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冰砬山区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夏季林内低于林外;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高于林外;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森林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57.
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生态农业,其地理集聚具有特殊性,探究我国食用菌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意义重大。文章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产业集中率和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4个指标,揭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食用菌产业呈全面快速增长态势,空间集聚整体呈现不断弱化趋势,其中双孢蘑菇产业的集聚现象最强,平菇产业扩散程度最大;从空间演变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具有整体优势(特别是平菇和双孢蘑菇),产业集聚水平由南方逐渐向北方提高。据此,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食用菌产业集聚带,以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8.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9.
对柞蚕场和柞蚕场根刈后封山育林9年、12年、21年的4种类型柞林枯落物储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场和封育9年、12年、21年的枯落物储量分别为3.69 t/hm2,7.92 t/hm2,8.41 t/hm2,8.74t/hm2.最大持水量分别为6.23 t/hm2,14.71 t/hm2,15.81 t/hm2,17.18 t/hm2;持水过程显示枯落物均1h持水量最大,8 h开始趋于饱和,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可用S=Ktn来表达;柞蚕场和封育9年、12年、21年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分别为4.75 t/hm2,10.87 t/hm2,11.70 t/hm2,12.78 t/hm2,有效拦蓄降水深度分别比柞蚕场增加了0.60 mm,0.69 mm,0.80 mm.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长期氮沉降增加对温带森林的影响,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氮添加水平,进行为期5年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抑制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胸径生长,添加铵态氮肥和添加硝态氮肥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并不相同,添加铵态氮肥加剧落叶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速率的降低,添加硝态氮肥对年生长速率有一定促进作用。高铵态氮肥和高硝态氮肥均能够提高土壤表层和落叶松针叶中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研究结果为揭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温带森林生长和碳氮循环建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