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70年代以来,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矮杆高产良种的推广,施肥水平的提高,密植程度的增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ol)日益成为水稻生产上世界性的头等大害虫。由次要害虫变成主要害虫,由偶发性变为常发性。一旦形成危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70年代,日本、印度、菲律宾等11个国家和地区因褐稻虱为害造成的损失达300亿美元。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了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2.
江苏省肥床旱育秧田病虫演变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肥床旱育秧田病虫演变特征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基本明确蝼蛄、蚯蚓是该省旱育秧田主要地下害虫;在旱秧田二化螟、三化螟产卵量、螟害率明显轻于水秧田,仅为水秧田的50%;在淮北地区青枯和立枯死苗,平均株发病率为0.75%,而水秧田基本无立枯病。苏南稻区恶苗病发病率是水秧田0.91~2.15倍,苗稻瘟是水秧田的5~6倍,并针对不同病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3.
单季晚稻病虫药剂总体防治技术规范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季晚稻病虫药剂总体防治技术规范研究与实践顾正远肖英方(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210014)邵伯坤(宜兴市闸口乡农技站本研究在宜兴市闸口乡实施,该乡地处太湖稻区,稻麦两熟,水稻面积1333hm2,为单季晚粳稻,常年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下旬移栽,8...  相似文献   
24.
对1700余份稻种资源进行了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总的趋势是抗病资源多于抗虫资源,育成品种中的抗性品种比例高于地方品种,籼、粳稻对上述两病两虫的抗性亦有差异。推荐了一批抗性较稳定的资源,介绍了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抗病虫性及其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25.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6.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元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 (P <0 0 5 ) ,总脂没有差异 ;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 ;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 (P <0 0 5 ) ,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 ,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江苏省主要水稻品种对三种害虫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明确了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为0.11mg/L,40mg/L浓度处理麦株后22天的残留活性为89.9%;每hm~2用20%吡虫啉60~75g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穗蚜的发生为害,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用手动喷雾和弥雾具有同样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吡虫啉可增产11%~18%。  相似文献   
29.
1992年12月,中国昆虫学会农虫专业委员会和“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5-010-01),在湖南大庸联合举办了“全国粮棉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开得很成功的学术会议,下面是这次会上水稻、小麦两个专业组组长的大会交流摘要。  相似文献   
30.
吡虫啉的杀虫机制及配套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吡虫啉的生物活性、药理机制、作用方式和药效途径以及配套使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在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