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评价和利用水稻抗稻蓟马的种质资源,以太湖流域和云南地方品种为主体,并从国际水稻所引入一批有抗性希望的材料,进行筛选。参试材料3,816份,其中只有18份表现抗性。这些抗性材料的多数,原产地在斯里兰卡。在我国的品种中,没有发现一份抗性材料。筛选是在秧田苗期进行。本文提出了在苏南地方鉴定的最佳适期和评定级别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南粳37的选育、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徐锁顺,王子明,裔承宽,周桂元,宋小禄(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南京210014)顾正远,段祥茂,董晓敏,王永军,高平(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东海县农技推广中心农科所)(连云港市农科所)(国营三河农场)南粳37由江苏省农科...  相似文献   
13.
苏北杂交稻区褐稻虱为害损失及防治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1990-1991年试验认为,苏北稻区褐稻虱防治指标10头/穴是适宜的,不能放宽。在防治中8月初卵孵盛期施用“四合一”,可达到多病虫兼治目的。本试验1991-1992年在高邮、宿迂、铜山、海安、东海5县推广750万亩,在苏北地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次。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顾正远 《植物保护》1997,23(2):34-35
“八五”期间江淮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及综防技术研究进展*顾正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南京210014)1病虫发展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1.1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研究该病是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损失5%~10%,重病年达10%~20%。研究明确该病初...  相似文献   
16.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成虫一般为褐色,但是饲养在稻株上的褐稻虱偶尔出现橙色和黑色的个体。把具不同颜色的纯合个体进行杂交,并让其后代进行近交,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研究对本省目前推广的47个主要稻种进行了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抗性测定,发现中抗品种2个,耐虫品种22个。粳稻较籼稻更抗二化螟,因而,籼、粳稻的防治指标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对褐稻虱的生物活性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吡虫啉对褐稻虱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其毒力是扑虱灵的9倍,室内残效期为25天左右,亩用25%吡虫啉10g喷施,对褐稻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施药3天后药效一直维持在95%以上,田间持效期达45天左右,该药对蜘蛛等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稻种资源对两病两虫抗性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