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玉米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玉米区域种植、品种、市场和延伸产业链详细分析了我国玉米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对及时调整玉米产业生产战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促进玉米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近50年内蒙古潜在植被地理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为  赵军  尹东  韩涛  李丽丽 《草业科学》2013,30(8):1167-1174
原生植被演替过程与环境间表现出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模拟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来反映植被对环境因子长期适应和选择的重要生态过程,是研究植被地理格局的基础。本研究运用GIS及综合顺序分类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94个气象台站近50 a气候数据分前后25 a两期的模拟,分析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潜在植被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潜在植被共分为16类,归为6个类组,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在高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区的潜在植被呈干湿地带性分布,而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地区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近50 a间,不但各潜在植被类型自身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类型之间也有明显的演替。荒漠、半荒漠类和山地草原、典型草原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影响,面积呈增加趋势并向东扩张;草甸草原类和森林草原、森林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和气温升高的综合影响,面积呈减少趋势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退缩。这种演替格局反映了植被对生境和气候变化的多元适应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3.
建立了一步样品处理、气相色谱测定饼干中油脂和脂肪酸的新方法。样品、乙酰氯-甲醇和正十九烷酸甲酯的正己烷溶液,于密闭水解管中80℃水浴2h,碳酸钾溶液中和,分层后取上清液,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分别以测得的脂肪甲酯总量和相对分量表示样品中油脂含量和各脂脂肪酸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本法与索氏提取法测定的油脂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20);市场采集的10个饼干样品中,油脂的含量为18.65%~38.70%,十二烷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是脂肪酸组成的主体,5个样品有反式油酸检出,最高含量达总脂肪酸的23.04%。  相似文献   
104.
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够代表陇东气候类型的三个代表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多年平均,东南部的正宁最大,中部的西峰次之,北部的环县最小,呈现由东南向中部和北部逐渐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东南部的正宁和中部的西峰地表湿润指数以0.0028/a和0.0034/a的速率减小,地表趋于干旱化,北部的环县以0.005/a的速率增加,地表湿润程度有所增加;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小,秋季次之,夏季最大,且春季和秋季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干旱化程度逐年加重,夏季呈增加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有所改善;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主要依靠降水的影响,但同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高,地表水分蒸发蒸散量大,地表易于变干,温度低,水分蒸发蒸散量小,地表不易变干。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伊利新工业园广场为例,通过自身亲身经历,总结了景观工程中硬化铺装施工、钢结构、雕塑、小品等施工项目的一些具体实用的施工经验、注意事项。在施工现场处理景观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6.
钙处理对果实采后生理病害及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钙在植物组织中的存在形式、功能及代谢方式进行了分析,进而综述了钙对果实生理病害,果实成熟及衰老,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病死貉的脑、肝脏、肾脏分离培养得到6株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观察及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确诊分离菌株为李氏杆菌。以该菌株接种家兔,接种后第7d开始出现死亡,并从家兔的肝脏、脾脏检测出与接种细菌一致的菌株,证实了李氏杆菌对家兔亦有一定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敏感;必要时应筛选出具有协同作用和累加作用的抗生素,以便临床上联合应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李氏杆菌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纯CO2气体包装、纯O2包装和排气处理包装对初红冬枣果实“酒软”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乙醇积累与软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处理的初红冬枣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丙酮酸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淀粉酶活性呈前期上升而后期下降的趋势;果胶甲酯酶活性下降;果实硬度与贮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包装处理乙醇含量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与冬枣PG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与空气包装对照相比,纯CO2包装严重地影响冬枣果实正常的生理代谢,促进“酒软”;纯氧气处理、排气处理也不同程度促进冬枣“酒软”,不利于冬枣的保鲜。  相似文献   
109.
以晚熟品种“绿化9号”桃为试材,用0,0.5,1.0和2.0mL/kg乙醛处理果实12h后,分别贮藏于室温(20±1)℃和(0±1)℃下,研究桃果实软化及果胶物质代谢中乙醛的作用。结果表明:2个温度下,乙醛处理有抑制桃果实呼吸强度的作用。0℃下,2.0mL/kg和1.0mL/kg乙醛处理可抑制果实果胶甲酯酶(PE)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的增加,减轻果实软化,但对原果胶含量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室温下,乙醛处理促进PE,β-Gal活性的增加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以及果实软化。PG活性受乙醛处理的影响,与果实硬度、原果胶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等关联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研究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部分染色体(5,6,7,8,9)微卫星的变化。CEF感染马立克氏病超强毒RB1B株后,提取正常鸡胚成纤维细胞和感染病毒的成纤维细胞DNA,应用5,6,7,8,9号染色体上的43个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结果表明43个微卫星标记有38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ABR0262发生率最高,为38.10%,ABR0048,ABR0041和MCW0183也较高,为33.33%。21组样品中全部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9号样品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最高,为41.86%。11号样品的发生率也较高,为32.56%。表明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可以导致广泛的宿主基因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机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而且这些变化可以用微卫星标记来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