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解毒酶活性测定与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研究了南京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生化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南京抗性种群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06和1.16倍,无显著差异;以2,4二硝基氯苯(CDNB)和1,2-二氯-4-硝基苯(DCNB)为底物,南京抗性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0.68倍和1.03倍;进一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从敏感和抗性小菜蛾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位于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S6的232bp和248bp的DNA片段;与敏感种群相比,南京抗性种群钠离子通道基因存在一个保守性点突变,即C突变为T,并导致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表明神经不敏感性是南京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2.
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初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点滴测定法,于2001~2004年对江、浙、皖3省12个县市的二化螟进行了氟虫腈的抗性调查。江苏及安徽等地二化螟对氟虫腈仍处于敏感状态,但江苏无锡和浙江慈溪二化螟的敏感性明显下降(抗性倍数RR分别为3.1和3.6倍),浙江苍南二化螟已出现中等水平的抗性(RR为21.2倍)。由此认为,二化螟目前仍处于对氟虫腈抗性发展的早期阶段。解毒酶抑制剂的活体增效实验发现,TPP、DEM能明显提高氟虫腈对抗性二化螟的毒力(增效比SR分别为1.8和1.6),但PBO在敏感性和抗性二化螟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显著(SR为1.1~1.2)。表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与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不同杀虫剂的比较毒力测定表明,三唑磷和敌百虫由于产生了抗性,对二化螟的毒力很低,乙酰甲胺磷本身对二化螟的毒力也不高,已很难再用来防治抗性二化螟。但哒嗪硫磷、二嗪磷、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二化螟的毒力较高,而且尚没有明显的抗性产生,在二化螟抗性治理中,可以用作氟虫腈的轮换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河北省南皮县采用罩网和开放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亲本常规棉为对照,对转Bt基因棉田和转Bt CpTI双价基因棉田棉蚜自然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与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天敌捕食和寄生、病原物、风雨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棉蚜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中,除自然死亡及未知因素死亡外,天敌捕食对棉蚜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最强,风雨的作用次之,天敌寄生和病原物的作用则较弱。单价抗虫棉田棉蚜的发育历期和产仔量均与亲本常规棉田无显著差异,但双价抗虫棉田棉蚜的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产仔量则无显著差异。由此表明,捕食性天敌对单、双价抗虫棉田非靶标害虫棉蚜具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是影响棉蚜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素;单、双价抗虫棉的抗蚜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4.
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3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江苏省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并就二化螟对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淳和徐州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已达高抗水平,其它地区也表现为中等抗生,在所测定的6个种群中,苏州种群对甲胺磷处于低抗水平,其它种群为中抗种群,澌知体增效作用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甲胺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酸二乙酸(DEM)的增效作用不明显,对离体解毒酶的研究表明,R种群幼虫多功能氧化酶(MFO)的O-脱甲基作用的活力比S幼虫高,R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与S幼虫无显著差异。以甲胺磷为抑制剂的R幼虫I50是S幼虫的2.52倍,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MFO的O-脱甲基作用活力增矿山和AChE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5.
甲胺磷对不同抗性水平褐飞虱品系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点滴法测定了甲胺磷对3个褐飞虱品系的毒力,并用5个剂量(LD5、LD10、LD25、LD50和LD75)处理4龄若虫,存活若虫饲养至羽化后单对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3个品系的繁殖力。结果表明,甲胺磷具有刺激褐飞虱种群增长的作用,但对不同抗性水平品系的刺激作用有很大差异,对田间种群和抗性品系的刺激作用明显小于敏感品系,其中对抗性品系种群增长的刺激作用尤小。  相似文献   
56.
白背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现状;并简要介绍了白背飞虱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7.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在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其安全性风险备受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即转基因植物的使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影响,包括:目标害虫对转基因植物的抗性,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害虫的毒性及其对寄主嗜好性、有益生物及天敌的安全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基因漂移及杂草化问题及应用转基因作物后植保费用的变更等。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定量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预防与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9.
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不敏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是第一个用RT-PCR方法发现具有2个不同乙酰胆碱酯酶(AChE)基因的昆虫,2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仅48%.进化分析表明,两者相距甚远,分化于昆虫纲出现以前.从棉蚜2个AChE中发现多个抗药性相关突变位点,但功能表达证实AChE-1可能是两类杀虫剂的主要作用靶标,AChE-1的S431F和A302S突变导致对多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但对某些杀虫剂品种的敏感性反而升高.并讨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