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棉铃虫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后,对久效磷、辛硫磷和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也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丙溴磷作为取代菊酯的轮用药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作者通过田间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抗性测定和室内抗性选育,初步研究了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42.
棉铃虫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后,对久效磷、辛硫磷和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也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丙溴磷作为取代菊酯的轮用药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作者通过田间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抗性测定和室内抗性选育,初步研究了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43.
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高效、广谱、内吸性好、残效期长,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从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20世纪80年代中期,吡虫啉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于1991年投放市场,现在已在超过80个国家的60种农作物上使用。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吡虫啉,1992年生产登记。自1996年以来,吡虫啉的生产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吡虫啉对同翅目害虫有十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国…  相似文献   
44.
室内抗药性筛选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呈"快-慢-快"的发展趋势:第1到第4代抗性上升缓慢;第5代到第15代迅速上升,其中又呈现2个发展阶段,以第9代为拐点;第15代后抗性上升变慢。羧酸酯酶在抗药性上升中可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LD50变化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90 6。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抗性发展后期变化很大,第8代到第16代间,与LD50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0 1。由此可见,羧酸酯酶可能在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的持续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抗性发展的后期阶段可能起到很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昆虫生长调节剂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虫酰肼在作用于甜菜夜蛾时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不仅可提高杀虫毒力,而且也能提高杀虫速度.作用于3龄和4龄幼虫时,6.67 mg/L虫酰肼对AcNPV的增效比分别是1.31和3.62,使害虫因表现感染病毒症状而死亡的LT50(致死中时)分别缩短10.8%和6.5%,使害虫因病毒和虫酰肼作用而死亡的LT50分别缩短25%和20.4%.虫酰肼和病毒协同作用还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在协同作用1天后,幼虫体重即显著低于单用病毒或对照,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协同作用组幼虫体重与病毒单剂组及对照组的差异越来越大.但6.67mg/L虫酰肼和2.7×105PIB/mL AcNPV协同作用于幼虫期时,其对存活幼虫发育为成虫后的繁殖力无影响,成虫产卵量、交配率、卵孵化率以及卵孵化幼虫数等均与病毒单剂及虫酰肼单剂无显著差异,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6.
溴氰菊酯抗性棉蚜对其它杀虫剂交互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使棉蚜相继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尤其是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迅速发展,给棉蚜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威胁。为了弄清抗性棉蚜对不同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并为选择轮换药剂提供依据,本文利用田间笼内培育的棉蚜溴氰菊酯抗性  相似文献   
47.
通过分析黄唇蜾蠃蜂蜂毒中的蛋白质组分,发现SDS-PAGE可以分离出5条主要的蛋白质带.酶活力分析显示,黄唇蜾蠃蜂蜂毒和已研究过的其他胡蜂蜂毒一样,也具有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A的活性,但蜂毒中没有检测到酯酶、磷脂酶C和酚氧化酶活性,也不含有酚氧化酶抑制因子.由此推测,黄唇蜾蠃蜂的蜂毒仅具有较弱的过敏活性.利用寄主斜纹夜蛾幼虫进行生理学活性分析证实,体腔注射黄唇蜾蠃蜂蜂毒不能引起寄主昆虫的麻痹反应,但脑部注射一个毒腺当量的蜂毒就会引起所有受试个体产生麻痹反应,但用胰蛋白酶处理后,蜂毒即失去麻痹活性.表明:黄唇蜾蠃蜂蜂毒的麻痹活性依赖于其蛋白质组分,而活性组分的作用靶标位于寄主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48.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开展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设计简并引物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长度分别为260、331、337bp的3个禾谷缢管蚜的羧酸酯酶cDNA片段,命名为Rp.est1、Rp.est2、Rp.est3;3个片段推导氨基酸残基分别为87、110、112个;同源性分析表明,Rp.estl、Rp.est2、Rp.est3之间的相似性在40%左右,表明其分别代表不同基因;Rp.est1、Rp.est2、Rp.est3与其他昆虫羧酸酯酶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22997、AY869713、AY869714。  相似文献   
49.
新疆棉铃虫自然敏感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浸叶法的毒力基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阿拉尔棉铃虫自然敏感种群(AL-S),在详细观察2龄中期幼虫的形态、行为特征及比较其生理学特性对药剂敏感性影响的基础上,用生理特性一致的2龄中期幼虫,测定了10种常用杀虫剂浸叶法的毒力基线。结果表明:①2龄中期幼虫的形态和行为特征为头宽≤体宽,体色不透明肉色,体节明显且行动较敏捷。此时2龄幼虫的时龄约为10~22h,体重1.33±0.27mg;②试虫生理特性差异影响对药剂的敏感性。2龄幼虫不同发育历期的敏感性,以前期最敏感,中、后期较接近;雌蛾不同蛾龄的卵发育的2龄幼虫敏感性,以4日龄蛾卵的幼虫敏感性最低,7日龄蛾卵最敏感,5、6日龄蛾的敏感性相近,且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故在测定毒力基线时,为保持试虫生理同质性,宜选用5、6日龄雌蛾卵的2龄中期幼虫为佳。③用2龄中期幼虫,获得10种药剂浸叶法的毒力基线,杀虫剂致死中浓度(LC_(50))按以下次序增大:功夫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硫丹、甲基E605、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久效磷、灭多威。  相似文献   
50.
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棉铃虫田间种群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久效磷对敏感品系和高抗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剂量浓度下,对敏感品系的抑制率为73.48%,对高抗品系的抑制率仅为59.67%,说明棉铃虫对久效磷产生高水平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有关。在不同田间抗性品系中,PBO和TPP对久效磷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5.6~23.4倍和2.9~4.6倍;而相应地BPO和TPP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