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6篇
  15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测定择优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青海云杉表型优树选择和子代测定,总结出了一套关于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优的方法,供从事种子园建设者参考。  相似文献   
42.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13年生长季节对黑河流域高山草甸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对高山草甸湿地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山草甸湿地区不同层次土壤的日平均温度差值由土壤表层(0cm)的14.5℃骤降到土壤20cm层的5.8℃,对土壤呼吸有较大的影响;土壤CO2通量日变化特征明显,早晨8:00—10:00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CO2通量在0.81~1.10μmol/(m2·s),在11:00开始升高,13:00达到峰值,峰值为3.26μmol/(m2·s),18:0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高山草甸湿地区土壤CO2通量与10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水分所控制。  相似文献   
43.
祁连圆柏(Sabiua przewalskill)是我国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在苗木生产中,多因圃地杂草丛生,而严重影响了苗木产量和质量。为了寻求祁连圆柏苗圃地的最佳除草剂,掌握最佳配方和用量,我们进行了化学除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关于路面不平分级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对宽叶青菜种子的影响,为射线辐射处理蔬菜种子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宽叶青菜种子,观察射线辐射处理对其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宽叶青菜出芽率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辐照剂量60 Gy的幼苗根长芽长最长,幼苗长势最好。[结论]对于探讨快速、高效的培育蔬菜农业生产方法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6.
阐述设施蔬菜非侵染性病害冻害、冷害、烟害、肥害、药害等5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和发病原因,并针对不同病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能为设施蔬菜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通过野外调查和根据TM影像、数字坡度模型、NDVI模型及气候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总体要求,分析和评价了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因子及水力侵蚀强度,结合水力侵蚀分布区域差异,讨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8.
关于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工作中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所依据的评价模型在权重和分级阈值的设置以及某些参评指数的设计和选择上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评价应增加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49.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5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4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多年平均VC为0.423,年平均递增率为0.003 6。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研究区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6,是驱动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直接因素。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以研究区2000,2006,2013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草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42%。近14年来,草地、林地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由29 637.30,58.24km2增加到30 619.36km2,64.43km2。除了建设用地,其他类型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高覆盖度草地、林地及耕地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浑善达克沙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影响其植被覆盖度出现增加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