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64篇
  57篇
综合类   432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8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灵菇学名为Pleurotus nebrodensis ( Inzengae )Quel,隶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因其色白形似灵芝而得名。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  相似文献   
12.
郭顺  陈强 《中国饲料》2021,1(22):35-38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腐殖酸对1~28 d鹌鹑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日龄平均体重为(6.92±0.02)g的800只鹌鹑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鹌鹑在整个28 d的试验期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鹌鹑在试验期间饲喂基础日粮+1.0、1.5和2.0 g/kg的腐殖酸。结果:1.5 g/kg腐殖酸组28 d鹌鹑的体重较对照组和2.0 g/kg腐殖酸组分别显著提高0.41%和0.37%(P<0.05),同时1.0 g/kg腐殖酸组15~28 d鹌鹑平均日采食量较1.5和2.0 g/kg腐殖酸组分别显著提高1.68%和1.55%(P<0.05)。与对照组相比,1.5和2.0 g/kg腐殖酸组鹌鹑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显著提高2.06%和2.30%(P<0.05),同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33%和6.09%(P<0.05),但血清丙二醛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7.03%和23.41%(P<0.05)。1.5和2.0 g/kg腐殖酸组鹌鹑小肠长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1.32%和1.38%(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屠宰性能,1~28 d鹌鹑日粮中腐殖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 g/kg。 [关键词]腐殖酸|鹌鹑|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13.
继电保护压板位置一般与一次设备运行方式相关,在一次设备运行方式改变时,有时需要改变压板的位置进行匹配。实际运行操作中因压板位置投退错误,已导致多起事故发生。为了避免保护压板出现漏投、误投现象,从搜索一次元件状态、运行方式的角度出发,在采集压板位置信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压板位置与一次元件运行方式匹配状态的智能校核方法。根据一次元件的运行状态及相应的压板整定规则,生成一次元件压板位置关联规则库,利用变电站开关状态信息在变电站倒闸操作后自动识别一次元件状态,与一次元件压板规则库进行比较,当出现不一致时给出报警提示信号,实现了压板位置的智能校核。通过对实际工程中变压器运行转检修操作任务的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移栽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桃县位于黔东北边缘渝、湘、黔三省(市)交界处,地跨东经108。36’~109。24’北纬27。50’~28。30’,东西长76km,南北宽74km,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向东缓缓过渡到湘西丘陵的斜坡地带上。全县平均海拔650m左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好,是一个以种、养为主的农业县。玉米是本县的主要粮食与饲料兼用作物,随着肥球育苗移栽技术的逐步普及和老品种的淘汰更换,产量逐步提高,为探索新组合不同群体结构对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寻找适宜的移栽密度及组装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特进行了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们看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范围已由农田单业向农村多业发展.从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村机械化,已由机械化生产领域进入到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四川柑橘适宜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四川省和我国主要水果产品之一。以气候为主的环境变化,对作物空间布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合理优化柑橘生产空间,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柑橘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筛选主导环境变量;采用ArcGIS技术对比1980年、2010年四川柑橘适宜区分布,揭示近30 a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柑橘适宜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川柑橘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变量主要体现为以光、热、水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变量。近30 a四川省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了柑橘种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1980—2010年柑橘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呈现出2个变化特征,一是高适宜区呈整体向北迁移的趋势,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区与川东北地区过渡地区;中适宜区界线向东南方迁移。二是适宜性级别呈现出逐级调整,低、中适宜区的等级调整变化明显。2010年高适宜区面积约为4.22万km2,中适宜区4.19万km2,低适宜区4.4万km2,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以高适宜区为参照,通过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可增加在川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南部的柑橘生产布局。本研究客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下,四川省柑橘种植适宜性变化特征,合理确定了柑橘适宜性面积及分布,为柑橘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熵模型在对物种分布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时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对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选取合适的环境变量、空间尺度和物种采样位置,减少系统累计误差,提高作物气候适宜区划定精度。  相似文献   
17.
西葫芦银叶病发病叶片叶绿素代谢及其荧光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西葫芦银叶病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代谢特性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与对照相比,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总量(Chl.a+b),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含量均下降;轻度与重度发病叶片叶绿素a/b增加,中度发病叶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叶柄比对照降低。西葫芦银叶病对叶片Chl.b的影响比Chl.a大,而对叶柄Chl.a的影响比Chl.b大。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酶活性升高,从而使叶绿素降解加速,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Protoporphyrin IX (Proto IX),Magnesium protoporphyrin IX (Mg-Proto IX),Protochlorophyllide (Pchlide)含量降低,Uroporphyrinogen Ⅲ (Uro Ⅲ)含量增加,表明叶绿素合成在 Uro Ⅲ到 Proto Ⅸ受阻。发病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西葫芦银叶病破坏了叶绿素合成和降解的动态平衡,叶绿素合成受阻和叶绿素降解加速是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原因;发病叶片叶绿体PSⅡ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多功能性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食用菌能提高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环境和生态建设,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增加食用菌摄入量对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增进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效应;分析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4条主要措施,以保证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前期分娩限位栏经历次数对母猪血液指标和产仔哺育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44头具有0~5次分娩限位栏经历的大白母猪,将不同限位栏经历次数的母猪划分为未经历(初产)、经历1~3次和经历4次或5次3种类型,分别于产前第5天、产前第3天、产仔当天、产后第3天、产后第5天的上午空腹采集前腔静脉血样,测定内分泌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二醇(E2)、胰岛素(INS)、孕酮(PROG)、甲状旁腺激素(PTH)]和生化指标[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并持续跟踪测定母猪的产程、窝产死仔数、仔猪21日龄窝重和哺乳成活率4项产仔哺育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前期分娩限位栏分娩经历次数的增加,再次进入分娩限位栏的母猪血液中INS活性逐渐上升,GLU含量逐渐下降,COR含量和LDH活性逐渐降低,ACTH含量在产前第5天至产后第3天也逐渐减少;母猪产程缩短,窝产死仔数减少,仔猪21日龄窝重和哺乳成活率提高。说明前期分娩限位栏经历次数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母猪血液内分泌指标的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陌生分娩环境;而且...  相似文献   
20.
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群落生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植被的群落学特征,从生活型谱、叶型谱、光照生态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谱和优势植物等群落特征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水湿条件有所改善,群落正向地带性植被—半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从物种多样性来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有很大的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增强,且破坏后修复能力增强。结果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很好措施之一。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李品荣等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群落生态学特征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