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9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5篇
  9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株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卵块离体培养法,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块中分离筛选到1株类酵母菌菌株,命名为34号菌株。比较34号菌株与直接从褐飞虱虫体内分离的类酵母共生菌(yeast like symbiotes, YLS) 26S rDNA序列同源性,并将结果在GenBank 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搜索,结果显示两种菌株都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的解脂假丝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初步表明分离所得34号菌株可能为褐飞虱内共生菌的一种,同时也说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可通过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  相似文献   
72.
尖钩宽黾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6℃恒温和12/12光照下,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喂养,组建了尖钩宽黾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出有关种群生命表的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净繁殖率R=3.7197,世代平均历期T=20.1374d,内禀增长率rm=0.0652,周限增长速率λ=1.0674,种群增长1倍时间DT=10.6262d,瞬时出生率b=0.1157,瞬时死亡率d=0.0505。稳定年龄组配,成虫前期占91.9102%,成虫期占8.0898%。  相似文献   
73.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2对Mudgo和IR26的致害能力相同,即两者均能成功地致害含[WTBX][STBX]Bph1[WTBZ][STBZ]基因的水稻品种,但田间生物型2对ASD7和IR36的致害性明显比室内生物型2强,说明两者在具有抗性[WTBX][STBX]bph2[WTBZ][STBZ]的水稻品种上的致害性有差异。取食不同抗性品种时,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历期均比取食相同品种的室内生物型2短,两个生物型2在取食ASD7时的若虫历期最长、存活率最低、雌成虫体重最轻、产卵量和蜜露量最少、种群增长指数和营养指数最低。取食IR26的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存活指数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明显高于取食IR26的室内生物型2的指数,同时也显著高于取食Mudgo的生物型2。建议在进行褐飞虱致害性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评价时以选用IR26为宜。  相似文献   
74.
75.
水产养殖水体环境中最重要指标是溶氧度,调控溶氧度是水产养殖管理的重要措施。增氧设备能够增加水体溶氧度、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效率与质量,推广应用增氧设备对于推动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研究进展,总结和探讨了水体溶氧预测模型以及增氧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增氧技术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6.
为了明确双季茭白(秋茭)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4种灌溉处理方式,即处理Ⅰ:分蘖前中期、分蘖后期、孕茭期和采收期的水位分别为4~5,1~2,8~9和1~2 cm;处理Ⅱ:4~5,4~5,14~15和4~5 cm;处理Ⅲ:8~9,4~5,14~15和4~5 cm;处理Ⅳ(对照):14~15,8~9,19~20和8~9 cm,比较研究了这4种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Ⅰ,Ⅱ和Ⅲ的株高明显低于处理Ⅳ,分蘖数则明显多于处理Ⅳ,前3个处理间的株高、分蘖数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间的壳茭重、净茭重差异不显著,但3个节水灌溉处理的净茭长度和宽度明显较大。处理Ⅱ和Ⅲ的产量比处理Ⅳ分别增加0.79%和3.87%,处理Ⅰ的产量略低于处理Ⅳ。本研究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处理Ⅳ)相比,在茭白植株分蘖期、孕茭期和采收期分别减少30%~50%的灌溉水量,可以明显降低茭白植株的株高,增加分蘖数与茭白产量。据此,提出的双季茭白(秋茭)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并可节水30%~50%。  相似文献   
77.
以鱼粉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为蛋白源,制作7组亮氨酸梯度水平分别为9.65、12.05、14.98、17.31、20.06、22.88、25.60 g/kg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25 g的草鱼幼鱼70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亮氨酸水平对鱼体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草鱼鱼体增重随饲料亮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当饲料亮氨酸水平达14.98 g/kg干饲料时,继续增加饲料亮氨酸水平,草鱼鱼体增重则不再有显著变化。草鱼幼鱼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表现出同鱼体增重相同的趋势。饲料亮氨酸水平对草鱼全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以及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亮氨酸水平对草鱼肝脏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为指标,以折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幼鱼对饲料亮氨酸的需求量为15.17~15.29 g/kg干饲料,约占饲料粗蛋白的4.68%~4.71%。  相似文献   
78.
浙江省灰飞虱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浙江省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集了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监测其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内灰飞虱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一定抗性,余姚地区最高达到6倍;对于锐劲特和毒死蜱抗性水平较低,其中锐劲特的抗性倍数为1.8~2.8,毒死蜱为1.5~2.4。  相似文献   
79.
【目的】为明确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检测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含量与活性以及尿酸酶基因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褐飞虱体内芳香基酰胺酶(aromatic amidase,AAD)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含量回升;虫体内O-脱乙基酶(O-deethyl enzyme,ODEE)含量在72 h的处理时长内显著低于对照;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在不同浓度制霉菌素的处理下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高浓度制霉菌素(600 U/mL)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的CarE和GST的活性在处理时间段内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现象,而中(300 U/mL)、低浓度(150 U/mL)处理种群中两种酶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尿酸酶基因在24 h、48 h之后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取食48 h后,包括对照在内的4个处理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有下调趋势,当处理时长达72 h时,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呈现上调趋势,但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4种主要的解毒酶具有不同的影响;制霉菌素处理可通过减少类酵母共生菌数量从而降低尿酸酶的含量。  相似文献   
80.
近几年,我市奶业持续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2006年以来,我市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