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5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6篇 |
农学 | 29篇 |
基础科学 | 32篇 |
51篇 | |
综合类 | 282篇 |
农作物 | 16篇 |
水产渔业 | 10篇 |
畜牧兽医 | 186篇 |
园艺 | 33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系统鉴定珙桐与其变种光叶珙桐的差别,从形态学观察的层面,结合I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综合分析珙桐和光叶珙桐的差别。结果表明在形态学层面,该种与其变种的叶片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但花、果等器官未见不同;以52个珙桐个体和60个光叶珙桐个体为材料,10条ISSR引物、7组EcoRI/MseI引物的AFLP检测未筛选到两者的差异标记,UPGMA聚类分析亦不能将其彼此分离;本研究显示珙桐与光叶珙桐的差别仅在其叶片的形态特征方面,分子层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72.
73.
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猪瘟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作者制备的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anti-CSFV McAb)为一抗、荧光素标记羊抗小鼠IgG为二抗,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猪瘟病毒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方法。确定IFA最佳工作条件:CSFV最佳接种浓度和培养条件为CSFV 10-3倍稀释后接种PK15细胞,37℃5%CO2恒温箱中培养36 h;McAb最适工作浓度为1∶1 000倍稀释;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G荧光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50倍稀释。特异性试验表明,用建立的IFA检测方法检测CSFV感染PK15细胞为阳性,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2型圆环病毒(PCV-2)感染PK15细胞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细胞培养中CSFV抗原的IFA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等优点,可用于CSF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CSFV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和动态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74.
75.
MYB转录因子是发育、代谢、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因子。为了分析棉花Gh MYB146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通过RT-PCR和RACE方法从棉花纤维中克隆了1个棉花MYB转录因子Gh MYB146的c 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Gh MYB146的氨基酸序列,构建了Gh MYB146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R2R3-MYB基因Gh MYB146的c DNA全长1 027 bp,开放阅读框长879 bp,编码292个氨基酸,蛋白质预测分子量约为33.151 k D,等电点为7.9;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2个高度保守的SANT结构域;Gh MYB146基因组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进化树分析表明,Gh MYB146和Gh MYB5分为一个分支;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h MYB146: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h MYB14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研究外源甜菜碱(GB)对花叶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Flame)及络石[T.jasminoides(Lindl.)Lem.]耐寒性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花叶络石及络石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0、1.5、2.0、2.5、3.0 mmol/L)外源甜菜碱预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花叶络石及络石耐寒性的影响。[结果]在低温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GB均能显著降低花叶络石及络石幼苗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且花叶络石MDA含量下降百分比高于络石。在低温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GB均能提高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花叶络石各保护酶活性提高百分比均高于络石。在所设的6种GB浓度中,以2.5 mmol/L处理花叶络石效果最佳,以1.5 mmol/L处理络石效果最佳。[结论]一定浓度GB预处理均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花叶络石及络石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幼苗的抗寒能力,并且花叶络石的耐寒性提高程度高于络石。 相似文献
78.
79.
80.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累积碳投入的响应。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86年,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化肥混施(RS)、低量粪肥配施化肥(M1)和高量粪肥配施化肥(M2)5个处理。2009年采集0~10 cm土壤样品,测定总土以及大团聚体(LM,2 mm)、较大团聚体(SM,0.25~2 mm)、微团聚体(MA,0.25~0.053 mm)和黏粉粒(SC,0.053 mm)的质量比例及其SOC浓度,并分析闭蓄于SM内部的颗粒有机物(POM)、微团聚体(MA-SM)和黏粉粒(SC-SM)的质量含量和SOC浓度。结果表明,与CK和CF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RS、M1和M2)均显著提高了LM和SM的质量比例和平均当量直径(MWD),降低了SC质量含量;两个粪肥配施化肥处理(M1和M2)的效果优于秸秆化肥混施(RS),但是M1和M2间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则降低了稳定性团聚体的比例。团聚体的SOC浓度没有随粒级增大而增加,各处理均为LM和SM结合的SOC浓度最高,其次为SC,最小为MA。与CK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浓度。总土SOC的增加主要取决于SM的SOC含量,而MA-SM组分决定了SM固持SOC的能力。总土、LM和SM的SOC含量以及从SM分离出的POM、MA-SM和SC-SM的SOC含量均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总土分离出的MA和SC的SOC含量对累积碳投入量反应不敏感,表现出碳饱和迹象。因此,尽管长期大量施用有机物料促进了红壤性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其SOC的固持,但有机质可能不是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最主要黏结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