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4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7篇
  8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含量与大豆的营养品质和加工特性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从中品661的EMS突变库中筛选出α'亚基缺失突变体中黄608。利用中黄608与登科1号创建了一个由210个个体组成的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α'亚基缺失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连锁分析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SSR10-1489与SSR10-1612之间,其中,包括控制α'亚基合成基因Cgy-1(Glyma.10G246300),序列分析发现,中黄608在Cgy-1第1外显子第84个碱基发生单碱基突变(G84→A84),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根据新发现的变异位点开发了共显性分子标记,并检测F2个体基因型,结果表明, Cgy-1基因型与α'亚基表型共分离。本研究不仅为大豆优质育种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三氯甲烷和蒸馏水5种不同溶剂黄枝润楠木材提取物对木腐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探明黄枝润楠木材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提取物的得率与溶剂的极性呈正相关;除蒸馏水外,其余4种溶剂对木腐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三氯甲烷对白腐菌的抑制率最大73.22%,甲醇对褐腐菌的抑制率最大96.93%,两提取物的EC50值均最低,分别为1.480 1g·mL~(-1)和0.475 2g·mL~(-1);在抑制采绒革盖菌和密黏褶菌方面,提取的最适溶剂分别为三氯甲烷和甲醇。研究结果为黄枝润楠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3.
霞浦县茶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令 《福建茶叶》2010,32(12):32-34
茶业是霞浦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霞浦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实现霞浦县茶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霞浦茶业实际,笔者对霞浦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134.
黄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尤朝阳  万玉龙  刘汤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33-20235
[目的]探讨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通过对细菌等4类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研究了上行垂直流黄菖蒲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结果]黄菖蒲根部与填料表面单位面积微生物量比较,根部表面微生物总量是填料表面的15.32倍,细菌和放线菌则分别达17.14倍和19.84倍;细菌在植物根部表面、填料表面、湿地污水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86.3%、77.2%、88.3%。[结论]湿地系统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呈显著差异,在植物根部聚集明显,其中细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主体种群。  相似文献   
135.
以福建省南靖县天然次生林中20年生的黄枝润楠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分析黄枝润楠的生长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测树龄内,黄枝润楠树高总生长量增长速度趋于下降;胸径总生长量增长速度较为稳定;材积总生长量还未出现峰值,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还没有相交,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  相似文献   
136.
[目的]优化中国兰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筛选适用于中国兰ISSR分析的候选引物,为ISSR分子标记在中国兰的辅助育种及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6个中国兰品种为材料,采集其叶片样品,分别用研钵法和研磨仪法进行破碎研磨,比较两种方法提取DNA的效果,利用L25(53)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DNA模板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循环数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并从ISSR分子标记通用引物中筛选适用于中国兰的ISSR分析候选引物.[结果]研磨仪法提取的DNA浓度明显高于研钵研磨法,但二者提取的DNA质量均较好(OD260/OD280为1.7~2.0).对ISSR-PCR反应体系扩增结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DNA模板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综合考虑成本和DNA模板量,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20.0μL):DNA模板10.0 ng、引物0.8μmol/L和2×Taq Master Mix 9.0μL.最佳循环数为35,最佳退火温度为49.6℃.基于上述优化结果,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42条适用于中国兰的ISSR候选引物.[结论]研磨仪法可有效提高中国兰基因组DNA的提取率和质量,且利用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及筛选出的引物,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稳定,多样性好,可用于中国兰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7.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沙市秋色叶树种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长沙市城市绿地中主要的秋色叶树种共80种,隶属于38科61属,应用形式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篱植等,其中应用频度较高的有丛植(80%)、列植(75%)、群植(60%);从美学特性、生态特性、服务功能特性等3个方面筛选了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长沙市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用yaahp11.2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1处秋色叶树种景观照片进行评价,得出I级景观8个,Ⅱ级7个,Ⅲ级3个,Ⅳ级3个;结合现场调查与分析,秋色叶树种的种类与应用配植方式直接影响其景观效果,建议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结合树种的生长、分枝习性及对环境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植。  相似文献   
138.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渗透性能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中,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Ⅲ>Ⅱ;在40-60 cm土层中,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Ⅱ>Ⅲ,即不同层次毛竹纯林的土壤渗透性能最好,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平均分别为10.73,7.68,8.94 mm/min和354.23 ml/cm2。土壤物理、化学、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渗透性有重要影响,土壤渗透性指标与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全氮、水解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全磷、速效钾显著相关。对影响土壤渗透性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表明,三个主分量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6.952%,基本解释了总方差,信息损失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9.
[目的]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鉴定的最新进展之一,为了研究中国兰的DNA条形码技术,实现中国兰的快速鉴定。[方法]该文通过电泳成像技术、BLASTN核苷酸相似序列检验等分析方法,对一种中国兰ITS、ITS2、psbA-trnH、rbcL、matK等常用DNA条形码标准序列PCR扩增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检验。[结果]该方法可以在中国兰中有效扩增ITS2、psbA-trnH、rbcL、matK等条形码序列,并通过双向测序获得序列信息,ITS标准序列由于引物存在非特异性扩增,需要重新设计合适的引物。[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得中国兰中ITS2、psbA-trnH、rbcL、matK等几种常见DNA条形标准序列,并大大简化了PCR反应操作步骤,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兰的DNA条形码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0.
在方差(变量)分析过程中。当F值达到显著水准时,为了进一步比较各个处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需要进行t测验。过去常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east significantdifference,简写LSD),以一个共同的LSD值作为比较全试验各个平均数问差异显著性的标准。这在理论上是不够合理的,当试验处理超过5个时,可靠性就比较差。因此,1955年Duncan D.B.氏提出复全距测验法(Multiple range test),又称新复极差测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