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6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篇 |
农学 | 15篇 |
基础科学 | 14篇 |
11篇 | |
综合类 | 177篇 |
农作物 | 7篇 |
水产渔业 | 46篇 |
畜牧兽医 | 61篇 |
园艺 | 37篇 |
植物保护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工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及相关激素和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多次肌肉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A2)和鲤脑垂体匀浆(carp pituitary extract,CPE)的方法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在任意挑选的15尾实验组鱼中,5尾卵巢发育完全成熟,平均性腺系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为(20.9±5.04)%(最大达到27.3%);5尾卵巢发育至成熟期,平均GSI为(7.2±2.86)%;5尾卵巢发育至卵黄生成期,平均GSI为(2.32±1.5)%;而对照组的性腺停留在未发育的Ⅱ期[GSI为(1.18±0.39)%],这表明注射的激素能诱导雌性花鳗鲡性腺发育直到完全成熟。检测卵巢发育过程中脑垂体GtH的mRNA水平,血清中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肝脏和消化道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脑垂体中GtHα、LHβ和FSHβ的mRNA水平随着卵巢的发育而逐渐增加,在卵巢发育成熟后下降,其中GtHα和LHβ的含量在卵巢发育成熟时虽比发育时期略有下降,但仍然呈现高表达量,而FSHβ在卵巢发育成熟时的表达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血清雌二醇的含量在卵巢开始发育和卵黄生成期时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2.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朋友都遇到了"卖难"问题,增产不增收,即使赔了钱,来年还得种.种什么?种多少,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民朋友的一个大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则是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准确、及时的信息是生产经营的基本依据,而我国农民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信息常常不准确或过了时. 相似文献
104.
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县四季豆西花蓟马的危害情况进行研究,为四季豆西花蓟马的防治提供依据。为了更加了解西花蓟马在四季豆叶片上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8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方程对四季豆叶片上的西花蓟马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花期和成熟期以及叶片在绿色和浅绿色两种生长情况时,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四季豆叶片上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成虫主要分布在四季豆上部,若虫分布在下部;若虫数量在各个时期均多于成虫数量,成熟期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普遍高于开花期叶片上的种群;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要多于浅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四季豆西花蓟马呈聚集分布,在田间防治四季豆西花蓟马时,应该注意对若虫以及绿色叶片上的蓟马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为了明确多年生水稻田间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及为害情况,为多年生水稻害虫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盘拍法和目测法,采取五点取样调查记录多年生水稻及当地常规水稻田间害虫种类和数量,并记录水稻的卷叶数及白穗、枯心苗数量;利用四分位法对主要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调查,多年生水稻第1季和常规水稻田间水稻害虫均共17种,隶属5目12科,且主要害虫均为稻飞虱、钻蛀性螟虫(主要为二化螟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水稻害虫共13种,隶属4目8科,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主要害虫,常规水稻害虫共12种,隶属5目10科,稻飞虱、钻蛀性螟虫(主要为二化螟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主要害虫。多年生水稻田和当年常规稻田中主要害虫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多年生水稻(第1季)田间稻飞虱主要发生期在分蘖期至孕穗期,第2季田间稻飞虱主要发生期在拔节期至扬花期,多年生水稻(第2季)稻飞虱种群数量高于第1季,多年生水稻田(第1季、第2季)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高于当年常规稻。多年生水稻(第1季、第2季)和常规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期均在抽穗期至乳熟期,多年生水稻第1季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同常规水稻差异不显著,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稻纵卷叶螟平均为害率显著高于第1季和当年常规水稻。【结论】多年生水稻(第1季)田间主要害虫种类及主要发生时期与常规水稻田基本一致;多年生水稻(第2季)受害虫为害较第1季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红毛七乙醇提取物及其5个萃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为红毛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红毛七经乙醇提取,系统溶剂萃取分离得到5个部位。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对照,采用管碟法测定提取物及萃取部位对受试菌的抑菌活性,并测定其相应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红毛七乙醇提取物及其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大抑菌圈直径为20.03、23.52和20.77 mm,其MIC为0.312 5~0.625 0 mg/ml。[结论]红毛七提取物及其5个萃取部位对受试菌种抑制作用不同,其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明确辣椒(Capsicum annuum L. HDA149)中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不亲和互作过程中抗性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模式。【方法】采用RACE结合RT-PCR方法克隆cDNA序列,并根据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DNA序列,Southern杂交确定基因拷贝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线虫侵染后辣椒的不同组织和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从辣椒中克隆到一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CaRKNIF2(GenBank登录号:GQ253367),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662 bp,编码553个推定的氨基酸,为单拷贝基因。CaRKNIF2基因编码区全长DNA序列2 530 bp,包含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在线虫接种诱导处理时,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根尖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接种3 h后在根尖组织中的表达量开始升高,12 h最高,此时相对表达量约为3.1倍。【结论】CaRKNIF2在线虫接种处理后的表达上调,表明该基因参与了抗性基因Me3介导的辣椒与根结线虫的不亲和互作,可能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9.
】在田间病圃和网室旱圃条件下,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与四川省稻瘟病菌相互作用表明,四川省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ks,Pi-a的致病率较高,具有这些基因的日本品种在田间的叶瘟、穗瘟发生都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z,Pi-ta,Pi-ta2,Pi-zt的致病率低,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发生都较轻,叶瘟比穗瘟稍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i,Pi-k,Pi-km,Pi-kp,Pi-b,Pi-t,Pi-kh的致病性不稳定,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的感病程度也不一致,表明我省稻瘟菌系组成的复杂性和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组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0.
伪角蜡蚧(Ceroplastes pseudoceriferusGreen)严重危害多种园林植物,幼虫和成虫吸食寄主汁液,影响其生长和观赏价值。该虫在昆明一年发生一代,雌成虫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中旬始见初孵若虫,5月下旬为卵孵化高峰期,8月上旬进入成虫期,以雌成虫或老熟若虫越冬。准确预测该虫的卵期是防治该虫成败的关键,经恒温和室内变温饲养测定,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46±1.23(℃)和10.33±1.01(℃),有效积温为296.94±22.10日度和319.04±20.29日度。其结果符合实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