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不同时期施氮矮化苹果对15N的吸收、 分配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施氮对矮化苹果氮素吸收、 分配及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矮化果园合理施肥、 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3个时期施氮对15N-尿素的吸收、 分配及利用特性。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为1株,重复3次,分别在萌芽期(3月20日)、 春梢缓长期(6月5日)和秋梢生长期(7月10日)3个时期进行施肥, 每次每株施15N-尿素(丰度10.14%)10 g,普通尿素150 g。果实成熟期(10月15日)取全株样品进行氮的分析测定。【结果】不同时期施肥,植株不同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差异显著。萌芽期施肥,植株在盛花期根的Ndff值最高,多年生枝次之; 从春梢缓长期到果实膨大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转运,果实成熟前期各器官Ndff均达到较高水平; 到果实成熟期,果实的Ndff值最高。春梢缓长期施肥,秋梢生长期根的Ndff值最高; 果实成熟期新生器官的Ndff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果实的Ndff值最高。秋梢生长期施肥,根和多年生枝等贮藏器官的Ndff值在各测定时期都处于较高水平,随着物候期推移,一年生枝、 叶片和果实等地上部新生器官的Ndff值逐渐增大,到果实成熟期,一年生枝、 叶片和果实等新生器官的Ndff均达到最高水平,但此期果实对15N吸收征调能力相对减弱。在果实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植株各器官的15N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萌芽期施肥,营养器官的15N分配率最大; 春梢缓长期施肥,生殖器官的15N分配率最大; 秋梢生长期施肥,贮藏器官的15N分配率最大。在果实成熟期,3个施肥时期处理间植株的总氮量、 吸收15N的量及15N肥料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均以春梢缓长期施肥处理最大,分别为86.34 g、 1.38 g和30.07%; 秋梢生长期次之,分别为75.64 g、 1.25 g和27.22%; 萌芽期施肥处理最小,分别为72.82 g、 1.09 g和23.63%。【结论】在土壤比较贫瘠的果园中进行矮化栽培,生产上应制定合理的施肥次数,做到少量多次,在春季少施氮肥,初夏(果实膨大期)追施氮肥,同时加强当年贮藏营养,施肥时期适当后移,既能够满足树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尽量减少因灌溉和降水等造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损失等,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结构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尤为突出。文章选取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TM1988,2000和2011年三期夏季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采用单窗口算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对城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热中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重心迁移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地表热环境与城市扩张及下垫面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1年,研究区地表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性,区域温度整体有所上升,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热中心与建设用地重心两者地迁移具有高度一致性;热环境效应强度与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大致呈正相关,与植被或水域的分布情况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效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试验借鉴广东省利用平腹小蜂Anastatus sp防治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的成功经验防治北京地区的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室内规模化繁殖平腹小蜂后,在野外进行大量释放,结果发现平腹小蜂对第1,2代荼翅蝽卵粒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64.7%和52.6%,能较好地控制茶翅蝽.  相似文献   
64.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青枯病又叫玉米茎腐病,近年来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并有逐渐蔓延加重趋势。2006年全县青枯病发生面积5200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17.3%;2007年发生面积5666.7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20.1%。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达30%以上,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65.
影响玉米饮料风味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通过保健玉米饮料的开发,研究了影响玉米饮料风味、感官品质等方面的因素,包括预处理、配方和杀菌等工艺条件,确定了玉米饮料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研制出具有较高营养保健功效的饮品。  相似文献   
66.
<正>信阳市浉河区现有茶园面积4万hm2,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调查显示,发生在浉河区茶树的主要病虫害有39种。为防止茶农因乱用滥用农药而造成茶叶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自2019年开始浉河区启动了茶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推广和示范区建设。通过几年努力,绿色防控集成技术逐步成熟,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7.
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经过20年的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个有效载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在正常生理和应激生物环境中,叉头转录因子3(FOXP3)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抑制功能的重要转录因子。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及软件对FOXP3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晶体结构、翻译后修饰以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FOXP3蛋白复合物主要包含NFAT1 DNA结合域和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的FOXP3 FKH结构域,并且通过多种翻译后修饰影响FOXP3蛋白构象和与其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最终改变FOXP3蛋白活性以调节Treg抑制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深入研究FOXP3如何调节Treg抑制的新方法和增强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的新疗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以6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了树干底部滴灌施氮(T1)和1/2树冠投影处滴灌施氮(T2)对苹果氮素的利用、分配特性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置滴灌施氮,树体的叶片生长状况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特性差异显著。T1处理的树体叶面积、叶绿素及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不同处理树体15N利用率及器官分配率显著不同,T1处理的树体15N利用率为22.11%,是T2处理的1.37倍。T1处理各器官15N分配率表现为生殖器官>贮藏器官>营养器官,而T2处理的15N分配率以生殖器官最低。T1处理的15N总残留率显著高于T2处理,其中T1处理0~60 cm土层的15N残留率为28.82%,是T2处理的1.23倍。不同位置滴灌施氮处理树体的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糖酸比存在显著差异,以T1处理较高。因此,树干底部滴灌施氮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15N残留率,促进了树体生长和氮素利用,提高了果实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70.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