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发病情况扶沟县韭园镇某养鸡户饲养的8000只28日龄肉鸡于2006年3月20日出现甩鼻、咳嗽、喘气等呼吸道症状,同时食欲减退、饮水量明显增加、排白色稀粪,并相继出现死亡,1周累计死亡253只,并呈逐渐增多趋势。根据问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确诊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同  相似文献   
2.
小麦新抗源CH223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及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条中(CYR)30、31、32和33号对小麦抗病新品系CH223及其亲本进行抗性评价,分析其对条中32号的抗性遗传方式,并研究其细胞学特征。结果显示,CH223苗期和成株期对上述4个生理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并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7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抗病反应型;抗×感的F1代均为免疫,反应型为0~0;型,且F2、F2:3、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CH22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的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22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对条中32号的成株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4.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利用1986-2015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长治区试点参试品种的试验资料,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8年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68.163kg·hm~(-2)或1.57%。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略有减少,株高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期延长,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18%、0.26%、-0.03%、-0.26%、-0.12%、-0.05%、0.17%。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和变异情况及区域布局、气候条件和育种现状分析,选育抗旱节水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面临的挑战和最终目标。为了适应当前耕作制度、生产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选育应在加强品种抗旱节水性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适当降低株高增强抗倒性来进一步增加穗数,通过选育穗子较大、小穗数适中、结实性好的品种来提高穗粒数,通过选择灌浆期长且灌浆速率高的品种来提高品种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一、贫困是严峻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凡是贫困的地方,首先,肯定没有工矿业;其次,农林牧各业都是投入高,收益少。农户除了本身消费外,可供交换的东西很少;第三,物流少,经济流动必然不大,第三产业无从谈起。因此,当地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例如山西省方山县马坊镇的泉则沟村,属土石山区。海拔  相似文献   
6.
以三峡库区分布最广的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为对象,通过室内间歇式土柱淋洗试验,探讨了淋溶液酸度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迁移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溶液酸度对磷的溶出具有一定影响,溶液偏酸或偏碱均促进了磷的淋出。2种土壤磷的淋出能力差异较大,灰棕紫泥中的磷更易淋出,草酸和柠檬酸可显著促进灰棕紫泥土壤磷的淋失,而对紫色潮土磷淋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100mmo/L草酸和柠檬酸的处理使灰棕紫泥可溶性总磷累计淋出量分别较对照(0.344mg)增加了4.40,15.32倍。柠檬酸的促进作用高于草酸,两者对磷淋出的影响是其酸解和螯合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均淡水量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目前,我国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工厂数量及规模日益增加,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愈来愈严重。基于此,以电力行业为例,分别对水、火、核电厂的影响水资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技术线路。  相似文献   
8.
国审小麦品种长6359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在推广中通过采取积极争取和实施项目、申请和实施品种权转让、加强品种宣传和挖掘品种特点等措施,使长6359在黄淮和北部两大麦区的旱地和扩浇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中的突出表现引起多家种子企业的关注,有4家公司买断了其不同区域的生产经营权。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全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归纳了山西小麦生产发展概况,总结了山西旱地小麦育种在团队建设、育种方法、育种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育种目标、种质材料创新和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的育种策略和探讨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