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1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育秧基质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水稻育秧基质最佳配方。[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育秧基质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A1B3C2(土壤60%+草炭25%+河沙15%)处理和A2B2C2(土壤50%+草炭30%+河沙20%)处理培育的秧苗健壮,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土育苗和草炭育苗,更适合作为苗床基质。[结论]该研究为生产水稻育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
正本文对研制的一种台式种子重力分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振动工作台、供风系统及角度调节结构3个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整机工作参数的调节。用净度为85%~88%,含水率为12%~13%的苜蓿种子分选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实际生产率70.0kg/h,种子获选率96.2%,除重杂率95.9%,除轻杂  相似文献   
43.
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中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粪、稻草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酵素菌、微生物菌剂后,进行室内好氧堆肥发酵试验,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堆肥的除臭、保氮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较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CK)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堆体温度第9 d上升到55℃,第15 d最高温度达62℃,55℃以上高温期可持续12 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较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CK),堆肥结束后p H值提高了0.17,氨的挥发时间缩短了6 d,氨的挥发总量降低。  相似文献   
44.
为增加玉米生长积温,提高保苗率,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根据各地育苗基质来源不同,以牛粪、草炭和稻壳灰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与土壤配比,进行不同配比基质筛选。结果表明:处理2以牛粪20%、草炭30%、稻壳灰20%和土壤30%作为育苗基质,对玉米幼苗素质影响最好,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生长量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其它基质处理,处理1和处理3之间育苗效果差别不明显,但不如对照处理。说明以农业废弃物作为育苗基质,可部分或全部代替土壤育苗,还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云南不同稻区的抗病性和丰产性,为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多集新6号、南八糯和尤群1号)在云南4个不同生态稻区(德宏、文山、红河和楚雄)开展田间抗病和稳产试验,以云南主栽优质高产品种红优7号为对照;选用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多集新6号、南八糯和尤群1号)和4个云南主栽水稻品种(红优7号、宜香优2115、云粳29号和凤稻23)进行室内抗瘟性评价及抗瘟基因型鉴定,以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结果]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南八糯在文山稻区、尤群1号在德宏稻区、多集新6号在文山稻区的穗颈瘟病情指数分别为5.73、9.80和8.33,均为中等发生,在其余稻区均为轻发生或不发生;尤群1号和多集新6号在楚雄稻区的稻曲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0.21和10.60,为偏重发生,在文山稻区的白叶枯病情指数分别为7.20和5.52,为中等发生,在其他稻区均为轻发生或不发生.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37~178 d;株高变异系数(3.10%~6.91%)较低,群体整齐度较好.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多基因种群品种在红河(籼粳混栽区)和德宏(籼稻区)的产量高于或显著(P<0.05)高于文山(籼稻区)和楚雄(粳稻区);与对照品种相比,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产量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室内抗瘟性评价及抗瘟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品种与云南主栽品种相比含有较多的主效抗性基因.[结论]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较好,农艺性状一致,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在云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6.
针对淮南麦区小麦品种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本研究配制了资02-193/扬麦15//Tabasco的复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系谱法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资518(参试名:宁麦资15318)。通过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鉴定到该品种中含有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和赤霉病抗性基因QFhs.crc-2DL。2017—2019年在江苏省淮南组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508.39 kg/667 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5.83%。宁麦资518株高81 cm左右,有效穗数为32.0万穗/667 m2,穗粒数36.1粒,千粒质量48.4 g。该品种春性、中熟,分蘖能力较强,穗密度较高,结实率高,千粒质量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高,综合抗病性较强。宁麦资518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该品种适合在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47.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8.
低温胁迫和赤霉素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是影响我国广大花生产区春花生发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不同生态区的30个花生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倒春寒天气诱导的低温胁迫对花生出苗的影响,以出苗率为标准筛选出4个耐低温的花生品种(阜花17、阜花12、冀花16、冀花18)和4个不耐低温的品种(鲁花11、白沙1016、正农黑花生1号、白玉)于温室测定了4℃低温和赤霉素(GA_3)处理后种子发芽相关指标和幼苗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4℃对耐低温花生品种发芽率、发芽指数影响不显著,但种子活力指数和芽长呈现下降趋势;4℃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幼苗相对膜透性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更高,耐低温品种幼苗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更大。GA_3显著促进4℃低温处理后花生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抑制了花生幼苗在低温处理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的上升,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研究表明,赤霉素促进低温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是300μmol L~(–1)。发芽率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温度影响发芽率的品种间差异较大,常温下赤霉素对不同耐低温品种的发芽率影响较小。本研究为耐低温花生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赤霉素对不同花生品种耐低温性影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水沙分离系统,并对该分离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了详细介绍,并对新型水沙分离系统和传统旋流水沙分离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新型水沙分离系统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和更高的分离性能,实际使用时能满足大过水流量的同时又保持较高的除沙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50.
调查了甘肃省甘南州成株期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并采集青稞健康植株和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以评价土壤理化性质与青稞根腐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甘南州青稞发病率在5%~20%,同一样地青稞病健康植株根际土壤黏粒、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及pH无差异,即与根腐病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但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植株根际过氧化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64%,其中,50%差异显著;健株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93%,其中,有79%差异显著;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71%,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小于病株(HD)的占93%,其中有79%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93%,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脲酶和蔗糖酶与成株期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62,其他3种酶则与成株期青稞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