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4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15篇 |
18篇 | |
综合类 | 122篇 |
农作物 | 16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17篇 |
园艺 | 31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262.
[目的]为山核桃丰产、科学制定栽培措施提供应用基础依据。[方法]基于对山核桃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的观察和对比;使用美国Licor-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直接输出自然光照下叶温、进气CO2浓度、叶室CO2浓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的数据,从而确立山核桃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结果]山核桃果实动态生长表现为单果质量总体不断增长,呈“S”型生长曲线,初果后20 d内增长极慢,此后的40 d缓慢增长,7月上旬果实开始快速生长,并维持30 d以上。影响山核桃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因素不仅有光照、CO2浓度,还有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等因素。净光合速率在上午高于下午,有“午休”现象;叶片气孔导度与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关系;胞内CO2浓度日变化和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与光合速率日变化呈负相关;空气中CO2浓度在一天内,早晚浓度较高;一天内,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类似,均受到叶片气孔开启的调节作... 相似文献
263.
264.
为研究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资源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繁殖力进行了研究。选取122尾不同养殖区域卵巢发育Ⅳ-Ⅴ期的马苏大麻哈鱼样本(其中延吉42尾、山东35尾、北京45尾)进行统计分析。试验马苏大麻哈鱼体重209~845 g,平均为(512±206)g;体长17.0~39.5 cm,平均为(26.81±6.53)cm。结果表明,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410~3 075粒,平均为(1 485±797)粒;体重相对繁殖力1.93~3.64粒/g,平均为(2.72±0.47)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23.60~77.85粒/cm,平均为(51.35±17.60)粒/cm;Ⅴ期卵巢性腺指数14.85%~27.93%,平均为(20.97±3.57)%;繁殖力随着体重、体长、性腺指数增加而提高(P0.01)。通过人工驯养和移植培育,改变了马苏大麻哈鱼在自然环境下雌鱼卵巢发育不成熟的现象,而且繁殖力明显提高。移植到北京和山东后,其繁殖力极显著高于原产地(P0.01)。国产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具有规模化人工繁育的优势,能够为野生种群资源增殖提供苗种补充。 相似文献
265.
大菱鲆呼肠孤病毒(Scophthalmus maximus reovirus,SMRe 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水生呼肠孤病毒A型(AQRV-A),其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VP5和VP7蛋白构成。从SMRe V基因组中克隆出表达外衣壳蛋白VP5的全长基因vp5(2 057 bp),构建包含该基因全长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vp5,转化E.coli表达菌BL21(DE3)。经诱导获得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大小约为88 k D。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出抗SMRe V VP5的多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杂交分析显示,该抗体制备成功,且能识别SMRe V的VP5蛋白,大小约为69 k D。进一步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VP5呈颗粒状分布在宿主CIK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266.
267.
268.
26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与熊果酸(UA)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机制。基于荧光猝灭法测定反应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UA-BSA=0.335 7×105L/mol,KUA-HSA=0.244 3×105L/mol,依据F嵀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及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UA-BSA=0.73 nm,rUA-HSA=0.88 nm,EUA-BSA=0.17,EUA-HSA=0.18;通过同步荧光技术确认熊果酸结合血清白蛋白反应过程中对其构象的影响并不显著,应用荧光相图技术解析得出血清白蛋白与熊果酸结合反应中蛋白质折叠变化型态为"二态"模型。此外,探讨金属离子Ni(Ⅱ)存在下熊果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得到相互作用机制具有一定差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