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6篇
  150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分析了长期试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主要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C之间的关系因施肥种类及种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微生物数量仅真菌与脲酶、蛋白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除过氧化氢酶外,其它4种酶的活性均与当年种植冬小麦处理的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养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及酶活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旱地土壤肥力状况用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环境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设置在陕西合阳县28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研究不同施肥对土壤Cd、Cr、As、Hg、Pb、Cu、Zn、Ni含量的影响,并以GB15618-1995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为标准,通过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氮磷有机肥配施、氮磷化肥+秸秆覆盖、氮磷有机肥+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Cu、Zn、As、Pb的含量,降低土壤Hg含量,对土壤Cd、Cr、Ni的影响不显著;施用氮磷化肥对各种重金属的影响不明显。各处理单项污染指数为0.069 5~0.499 0,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367 9~0.395 1,试验区土壤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施肥使Hg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使Pb、As、Cu、Zn的升高程度,因此对综合污染指数的影响较小,变化幅度为-0.2%~7.2%。  相似文献   
13.
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营养物质转化、肥力水平提高、污染物清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地土样,测定了三大水解酶活性,并构建了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可明显反映培肥效果的优劣;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揭示出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构建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Et=sum Xi/X,from i=1 to n Total enzyme activity index)的优点是消除了不同土样酶活性的量纲及大小的影响,且无量纲的最终参数便于比较;计算获得的土壤总体酶活性参数,可更好表征土壤中总体酶活性和肥力水平高低,结果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相同。  相似文献   
14.
人工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北旱地种植苜蓿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种植苜蓿能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苜蓿生长发育时需要大量消耗土壤水分,连续多年种植苜蓿会导致土壤干燥化;种植苜蓿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降低土壤磷、钾含量。施肥既能平衡土壤养分又能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 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 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环境激素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又一大世界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渐进型,对人类社会影响尚有时空上的距离,也给人类社会留有解决问题的时间。随着严格控制破坏程度,可望缓解或维持一定现状。环境激素一经产生,就直接危害野生动物和人类社会,环境激素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的境地。一、环境激素的由来环境激素是指影响和搅乱生物内分泌系统的有害化学物质的总称。环境激素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最早出现于医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化工产品和发泡塑料产品及其分解物,部分石油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钻井废弃物处置场地对其上作物生长的利弊,将长庆油田钻井废弃物回填法处理后井场生长的谷子和高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钻井废弃物对谷子和高粱产量、重金属含量、作物品质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钻井废弃物处理场上生长的谷子和高粱Pb、Cd、Cr、As和Hg等重金属含量处于安全范围内;与对照相比,钻井废弃物生长谷子和高粱产量增加明显,谷子产量增加了585 kg·hm-2,高粱产量增加了900 kg·hm-2。与对照相比,对谷子和高粱品质提升较小钻井废弃物对谷子和高粱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均有增加作用,但增加效果不明显。两种作物的必须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含量增加较多,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增加较多。因此,本试验中钻井废弃物可以明显的增加作物产量,对作物氨基酸含量增加较小,重金属未超标,符合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水基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长庆区环境绿色持续发展,在长庆油田开采区有针对性的选取了5个废弃钻井泥浆回填法处理后的井场平台,采用“点对点”的方法采集泥浆池内外的土壤和生长的玉米植株样品,研究水基废弃钻井泥浆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泥浆池相比,黄绵土泥浆池内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4.54%和13%;风沙土泥浆池内的分别增加15.80%和18.66%,且风沙土上增产效果优于黄绵土。不同质地土壤上水基废弃钻井泥浆对玉米粗蛋白、还原性糖、粗脂肪、淀粉及氨基酸总含量影响不同。与非泥浆池相比,黄绵土泥浆池内玉米籽粒的粗蛋白、还原性糖和氨基酸总含量分别提高7.11%、4.89%和9.28%;粗脂肪和淀粉含量分别降低4.84%和1.30%;风沙土泥浆池内的玉米籽粒粗蛋白和氨基酸总含量保持不变,还原性糖含量提高14.40%,而粗脂肪和淀粉含量分别降低2.7%和3.17%。因此,将水基废弃钻井泥浆填埋于不同质地土壤,均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明显改善玉米品质,能作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种植系统土壤水分消耗和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土高原的土壤干燥化是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土壤干层形成和恢复对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体系和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消耗和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玉米地土壤水分减少最多的月份大多出现在8月或9月,小麦地主要出现在5、6、7月3个月,苜蓿地主要出现在6月或8月;1985-1990年的6 a间,玉米、小麦和苜蓿地生育期内0~2 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裸地平均分别减少了32.52、60.27和86.47 mm。旱作玉米地的土壤水分在平水年型可以得到完全恢复;旱作小麦地在丰水年型或者遇到强降雨的月份土壤水分在0~3 m范围内可以得到恢复,但较难恢复到试验初期的土壤水分。旱作苜蓿地0~3 m范围的土层在降雨较多的年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6~10 m的土壤水分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20.
土壤磷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从土壤磷素分级研究,土壤磷各组分所占的比例,土壤磷的植物有效性,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的影响,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磷的影响几个方面综述了土壤磷素研究进展及现状,以期综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土壤磷素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