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8篇
  9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定量分析生物炭施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同时为番茄生产中生物炭合理施用量的确定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analysis法分析了生物炭施用条件下,生物炭特性、土壤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与时空特性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番茄产量、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0.05),增长率分别为 30.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为27.6%~33.9%)、13.8%(95% CI为10.8%~16.9%)、6.7%(95% CI为3.3%~10.2%)和10.7%(95% CI为5.8%~15.8%),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1%(95% CI为-6.7%~0.8%),对番茄果实糖酸比含量增加效应不显著(95% CI为-3.0%~7.9%);番茄产量效应的亚组分析表明,生物炭施用在不同时间和区域特征下对番茄增产效应影响显著(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炭施用对番茄增产效应呈波动式增长趋势,华北、东北农田区的番茄增产效应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番茄增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番茄增产率呈负相关关系,番茄增产率随土壤全氮及硝酸钾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田间管理措施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量>40~80 t/hm2时,增产率可达37.8%(95% CI为33.5%~42.1%),生物炭热解温度在400~600 ℃内,生物炭pH值控制在>8~9为最优;生物炭施用量、生物炭pH值和产量年份是影响生物炭增产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生产中科学、合理生物炭施用量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2.
为掌握云南荔枝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防控荔枝病虫害,于2019—2021年在云南省5个荔枝主栽区采用实地调查、专题调研的方法,全面调查荔枝病虫害种类及为害情况,并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荔枝常见病害7种,以荔枝霜疫霉病、荔枝炭疽病和荔枝叶斑病为害为主;虫害31种,以荔枝蒂蛀虫、荔枝蝽、吸果夜蛾类为害为主。5—8月是荔枝蒂蛀虫、荔枝霜疫霉病、吸果夜蛾类害虫和荔枝蝽集中发生时期,4—9月是荔枝炭疽病集中发生时期,3—9月是荔枝叶斑病集中发生时期。目前,3—9月是云南荔枝主要病虫害集中发生时期,该时期是云南荔枝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讨巧玲花种子萌发最适条件,在GA3浓度分别为0、100、500、1 000μ mol/L,温度依次为10、15、20、25、30℃,光照强度为0、24.9、35.5、67.325μmol/(m2·s)的条件下研究了GA3、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巧玲花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 000μmol/L GA3浓度、20℃温度、黑暗为巧玲花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巧玲花为喜低温型种子.  相似文献   
54.
[目的]获得适合测定甘肃景泰灌区砂壤土pH的浸提液、水土比及静置时间。[方法]通过设定不同浸提液、水土比及静置时间,研究它们对甘肃景泰砂壤土pH的影响。[结果]2种浸提液测定结果间存在0.05水平显著差异;不同水土比2.5∶1.0与1.0∶1.0、5.0∶1.0与2.5∶1.0间无显著性差异,5.0∶1.0与1.0∶1.0存在0.01水平显著差异;土壤pH随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样品pH在静置0.5~5.0 min后变化相对较大,5.0~60.0 min时间内有所增大,但增大幅度不大,基本达到稳定。[结论]在测定该地区土壤pH时,可以在持续搅拌3 min后静置5 min时测定。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明秸秆粉碎颗粒形态对沟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和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布状况的的影响,采用具有不同秸秆粉碎形态的玉米叶(片状)和玉米芯(颗粒状),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并采用HYDRUS-2D软件对不同处理湿润锋运移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具有片状形态的玉米叶各处理,随混掺比例及埋深的不同,均能降低土壤的入渗率,而具有颗粒形态的玉米芯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入渗率;玉米芯混掺处理表明在埋深(10,15] cm设置混掺层能增大土壤的垂向运移距离,18%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垂向距离明显大于埋深(5,10] cm处理的;玉米叶不同埋深处理表明埋深(10,15] cm比(5,10] cm更能增加18%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的水平距离;3%Y10~15(混掺比例3%,玉米叶,埋深(10,15] cm)处理最大土壤质量含水率值达到21%,而其垂向运移距离最短,说明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阻滞水分的垂向入渗,增强植物混掺层上部土壤质量含水率;采用HYDRUS-2D软件模拟的湿润锋运移值与实测值误差在3%以内,说明其能够准确描述植物混掺条件下沟灌入渗过程中的湿润锋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56.
沼液穴灌土壤水分运移的交汇入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沼液浓度(原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4、1∶6、1∶8、CK)和穴孔直径(3、5、7 cm)对沼液穴灌土壤水分运移交汇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入渗时间内,累积入渗量随沼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沼液浓度条件下,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随穴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随入渗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穴孔直径及入渗位置,沼液浓度越大,土壤入渗速率越小;在相同入渗位置,随穴孔直径的增加,土壤入渗速率逐渐增加;Kostiakov入渗模型准确描述了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关系,且模型拟合系数R2均大于0.99;沼液浓度相同时,土壤含水率为22%等值线以上的面积随着穴孔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率为22%等值线以上的面积随沼液浓度的减小而增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沼液穴灌交汇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及土壤含水率分布受沼液浓度、穴孔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白腊种子萌发最适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白腊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设置低温层积、0~160mg/L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15~45℃不同温度处理及全光、全暗、光暗交替不同光照处理(其中后3项处理顺次进行,以便将前项处理的结果运用于后项处理之中),调查计算不同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启动速度等萌发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层积有助于白腊种子解除休眠,提高发芽率;80mg/L浓度的赤霉素为白腊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30~35℃为其萌发的最适温度;全暗处理最适于种子萌发,表明白腊种子的萌发特性属于中性偏喜暗类型。综合试验结果并考虑可行性因素,认为低温层积与赤霉素处理各有利弊,兴利除弊的方法是在赤霉素处理前对种子进行适度机械破损。  相似文献   
58.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沼液配比、穴孔直径和土壤容重对沼液穴灌入渗的影响,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设置了3个沼液配比(沼液∶水体积比为1∶4、1∶6、1∶8)和1个对照组CK(纯水),3个穴孔直径(3、5 cm和7 cm)和2个土壤容重(1.35 g·cm-3和1.45 g·cm-3)。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体积随穴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加,随土壤容重和沼液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水平入渗距离与垂向入渗距离的比值随穴孔孔径增大而减小,湿润体形状随穴孔直径的增加逐渐由水平轴大于垂直轴的椭球体趋向于水平轴小于垂直轴;当土壤容重较大时,可增加穴孔直径和降低沼液含量来提高单位时间土壤累积入渗量;所有处理均呈现湿润锋初始阶段运移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变慢,并且运移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能够较准确实现沼液穴灌技术中湿润锋运移和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59.
接地系统的设置是建筑工程中做好低压配电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低压配电系统正常运行,保障低压用电设备安全,预防电气设施设备漏电造成人身触电事故,预防电气火灾发生的有效技术措施。文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论述低压配电中几种电气接地系统及其特点与应用,结合工程实践,对建筑工程中如何正确地设置电气接地系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生态气候大数据分析研究,讨论奉化区域内长时间序列的气候舒适度、空气清新度、植被覆盖度等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展现奉化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植被优良的生态之美和独特魅力。在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评价中,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不仅为当地美丽城市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和支撑,也为气象服务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