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9篇 |
3篇 | |
综合类 | 63篇 |
农作物 | 5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甘薯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RAPD分子标记对中国20份甘薯育成品种和20份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农艺性状间均有较大的差异,除地上部性状差异较大外,育成品种产量和薯块干物率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地方品种的薯块可溶性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育成品种,淀粉含量则低于育成品种。利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别获得的育成品种聚类结果与已知品种的系谱吻合度较低,利用RAPD分子标记获得的育成品种聚类结果,与已知甘薯品种系谱图吻合度较高,说明利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可以更好地反映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利用农艺性状和RAPD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均表明地方品种中"四季种"和"保亭种"遗传距离最近;地方品种与中国主要育成品种遗传距离较远。在甘薯育种选配亲本时,以分子标记分析为主,辅以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分析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甘薯与甘薯黑斑病菌的互作过程中,甘薯抗氧化酶(POD、SOD)活性及MDA含量,采用不同抗性品种薯苗,接种黑斑病菌后测定4种甘薯POD、SOD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处理组的POD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MDA随时间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或上升趋势,抗性品种南京92感病品种烟薯252在120 h(5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21.68%和125.89%。处理初期,同一时间处理的不同甘薯品种中,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随着抗性趋势的增强,与感病品种增长率差异越明显;POD酶活性的增长率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除徐薯273在6 h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24 h时的增长率最高,南京92的POD酶活性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不同甘薯品种处理后抗氧化酶SOD活性随时间推移增长率不同,南京92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6 h时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16.35%;徐薯18在1 h时的增长率最高,为89.48%,随后下降。处理72 h时,除冲绳100为正增长外,其余品种均为负增长。 相似文献
44.
45.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相似文献
46.
将PDA 平面培养的甘薯根腐病菌研磨成浆,按一定比例加入蛭石中,接菌最适浓度为每200 g蛭石加1/ 2 培养皿菌浆,随后栽入薯苗,在25 ℃下培养25 ~30 d 后检查。以薯苗叶片枯黄程度及根部黑根死根多少划分病级,以病级平均数确定品种抗性,同时对抗感品种接种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证明,上述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同时也证明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量化分级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7.
48.
49.
通过对甘薯软腐病菌侵染甘薯的发病特征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每个品种取3块中等大小的薯块,经严格消毒晾干后,切薯块中部薯片,每薯块切3个薯片,每薯片厚度约为8 mm,置于放有灭菌湿润滤纸保湿的灭菌培养皿中,接种1块6 mm的甘薯软腐病菌菌碟于薯片中央,将接种好的薯片置于26℃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期间加无菌水保湿1次。21 h后将鉴定材料取出,量取薯片发病直径,根据病斑直径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进行抗感评价。该方法的建立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该方法对44份品种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显示,鲁薯4号和广紫8号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为中抗;湛薯271、泰中11、渝紫1号、赣薯1号和PZJ商27 E2-2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为感病;其余品种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均为高感。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