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7篇
  4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26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通过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6个生态区9个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影响重迎茬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病虫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土壤养分以及植株对于养分的吸收利用,其中土壤病虫危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种影响因素间有相互推进的作用,其中主要的起因是根茬腐解物的积累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影响了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加剧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减弱了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92.
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不同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波  许艳丽  魏巍 《大豆科学》2008,27(1):106-112
镰孢菌(Fgsari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土壤中镰孢菌多样性水平很高,并对其中致病菌种群动态及寄主抗性表现有一定影响.镰孢菌分离在其多样性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报道的镰孢菌分离方法很多,但分离效果有一定差异.本文对影响分离效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稀释平板法和土粒平板法.结果表明,当抗生素浓度增加到常量的4倍时可很好抑制细菌,并对真菌数目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抗生素组合对镰孢菌分离有一定影响;无菌水和水琼脂处理不同样品量与菌落数(CFU)之间均呈线性关系(R2>0.9),随着样品量的增加菌落数呈递增趋势;无菌水处理中镰孢菌的分离比率为21.0%,略高于水琼脂处理的10.0%;供试2种培养基对镰孢菌分离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孔雀绿琼脂培养基(MGA)相比,蛋白胨.五氯硝基苯琼脂培养基(PPA)对镰孢菌的分离比率较高为20.93%.培养方法对镰孢菌分离比率影响较大,土粒平板法分离比率均大于60.0%,远高于稀释平板法(分离比率均低于6%).  相似文献   
93.
复配生防菌株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根腐病(Soybean root rot)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所致的土传病害,其分布广、危害重,利用单一生防菌株防治困难。针对该问题将实验室筛选出的多个木霉菌生防菌株FMM35、FMM9、FMM5,毛壳菌CHZ1和生防细菌B7进行复配研究,通过测定生防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体外拮抗能力,探索复配可能性,并将适宜复配的生防菌组合进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防菌之间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其中组合C1(FMM9和FMM35)复配效果好,避免生防菌间拮抗作用,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并对大豆有促生作用,具有复配潜力可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4.
用8株生防细菌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平板对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株生防细菌都具用较广的抑菌谱,其中B021a、B072b对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B09、B131对1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抑菌率为15.6%~67.5%。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分别进行盆栽试验。防效最高为m4b(F.axysporum)达62.7%和mg(F.solani)达60%。各生防菌株对大豆种子发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还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田间试验大豆根腐病防效34.6%~47.6%,各菌株对大豆植株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95.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且发生最普遍的病害,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
97.
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IGFBP-1、IGFBP-2、IGFBP-3、IGFBP-4及IGFBP-5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求这些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所有5个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均有表达;同时,IGFBP-1基因的mRNA在2种牛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其在草原红牛中的相对表达量是在天一冈山黑牛中的1.42倍;IGFBP-2基因的mRNA在2种牛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在草原红牛中的相对表达量是在天一冈山黑牛中的3.55倍;其他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IGFBP-1、IGFBP-2、IGFBP-3、IGFBP-4和IGFBP-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了解这些基因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以及对我国肉牛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许艳丽  鲍蕾  梁成珠  雷质文  林修光  汪东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10-10212,10228
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并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作用筛选出能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的菌株,由此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从根源上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9.
大豆地下害虫生物生态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豆一般地下害虫为害特点、主要种类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生物生态控制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植物源农药、昆虫病原微生物、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态措施对大豆地下害虫进行控制,为大豆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9个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养分虽然在理论计算时,会出现氮素营养亏缺,但是生产实际中,由于施肥的缘故,大豆重迎茬并没有造成养分的明显偏耗,不仅氮磷钾三元素如此,硼、钼、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是不同轮作方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不施肥的盆栽条件下,大豆以及玉米、小麦重茬种植都比正茬轮作多消耗了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其中重茬大豆对全磷和速效钾的消耗高于重茬玉米、重茬小麦;大豆重迎茬种植,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多数营养元素、特别是对于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但是,对于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增加;增施钾肥能显著地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这一切都说明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根对养分吸收能力减弱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