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丛枝菌根(AM)真菌对甘蔗根系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技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l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l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技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分别在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培养基含水量条件下培养金福菇Tg-505菌株,比较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探讨不同温度、酸碱度和培养基含水量对金福菇Tg-505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15~35℃范围内,金福菇Tg-505菌丝均能生长,以25℃时菌丝生长势最佳,日平均生长速度最大为5.99 mm;酸碱度在pH 5.0~10.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pH 7.0~8.0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基含水量在50%~75%范围内菌丝能够生长,含水量为65%~70%时,其菌丝洁白、粗壮、长势好,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77 mm/d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综合利用木薯渣废弃资源,本研究以木薯渣作为基本原料,辅以不同比例的蔗渣、菌糠等,配制成9个配方的木薯渣复合基质,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和辣椒穴盘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复合基质的容重、pH、C/N、电导率和大小孔隙比均在优良无土栽培基质要求的范围内;其中,复合基质配方2(67%木薯渣+5%蔗渣)、配方7(62%木薯渣+10%菌糠)和配方9(42%木薯渣+30%菌糠)对辣椒穴盘育苗的效果最好,所对应的辣椒苗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均比其它基质配方高,辣椒苗根部结团效果亦较好。因此,利用木薯渣可以合成复合基质用于辣椒的无土栽培穴盘育苗,该研究结果将为木薯渣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大鸡心"黄皮为材料,研究了1.5%壳聚糖涂膜、PE保鲜袋装(0.02mm厚)以及1.5%壳聚糖涂膜+PE袋处理对采后黄皮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壳聚糖涂膜、PE保鲜袋装、1.5%壳聚糖涂膜+PE袋装处理能够减缓果实失重率和果皮褐变指数的上升,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降解,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保持果实贮藏品质。其中1.5%壳聚糖涂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PE保鲜袋装处理次之,1.5%壳聚糖+PE袋装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的灵芝在外观形态、硬度、色泽、有效成分含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从灵芝生长的基质,环境等方面出发,利用仿自然生态条件的栽培模式,从而使人工栽培灵芝在产量、外观品质及有效成分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从木质纤维材料堆肥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组高温型纤维素分解菌群N6,对其纤维素分解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6培养体系的pH稳定在6.4~8.0之间,降解纤维的适宜温度为50~ 60℃,最高纤维素酶活(CMCase)为0.83 IU/mL;在50℃下,N6在4d内可使滤纸降解90.0%以上,6d内可使玉米秆粉或稻草粉分别降解75.0%和86.4%,9d内可使玉米秆粉或稻草粉分别降解失重79.0%和90.4%,对木薯渣的降解率也在30.0%以上.可见,N6具有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的高活性,是可应用于木质纤维材料生物转化的优良菌群.  相似文献   
17.
以引进及南宁地区分离、推广的17个广温平菇菌株为试材,采用菌种制作、出菇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差异。结果表明:菌株P3("春栽1号")、P12("和平2号")、P10("早秋615")、P17(‘B15’)、P7("锡平1号")及P8("先锋1号")为较适宜桂南地区生长的广温平菇优良菌株,其中P3、P7、P8为新引菌株,其它为已推广菌株。  相似文献   
18.
采用脱袋无间距直立、有间距直立、无间距卧式、有间距卧式覆土与袋内覆土5种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采用脱袋无间距直立覆土模式占地面积少,产量高,生物学效率达到90.7%,实际规模生产也达到了86.67%,在生产中可推广此覆土出菇模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西百色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生姜的共生情况及其与根际土壤因子的关系,为筛选对广西生姜有促生及防病效果的菌株及推动AM真菌在生姜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7月在广西百色生姜种植区采集5份生姜根际土壤样品和根系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菌根侵染率和AM真菌孢子密度,并对AM真菌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研究AM真菌的定殖特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不同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土壤pH为4.95~6.37,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0.175%~0.327%、8.5~95.0 mg/kg、25.1~40.0 g/kg和0.51~3.61 cmol/kg。不同采样点的生姜根系均有AM真菌定殖,定殖率在3.23%~29.06%。5个采样点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8属13种,包括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2种、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3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种及未知种属4种。优势种Rhizophagus mosseae在5个生姜采样点的土壤中均有分布。AM真菌孢子密度为44~288个/20 g干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内AM真菌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1,P<0.01),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3,P<0.05)。【结论】不同采样点生姜根际土壤具有较丰富的AM真菌资源,AM真菌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新植生姜地块的AM真菌孢子密度大于连作生姜地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生姜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酯酶同工酶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15个金福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鉴定,以便为金福菇的遗传育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8条谱带,其中有2条谱带的分布频率为100%,是所有菌株的特征谱带;15个菌株共有14种酶带类型,不同菌株的酶带数在8条至12条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1.00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可将15个金福菇菌株划为3大类群。老挝金福菇TgLo菌株与国内金福菇的亲缘关系最远;同一菌株的不同分离株如Tg1.1与Tg1.2、Tg10.1、Tg10.2与Tg10.3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4以上;菌株Tg3与Tg8,Tg12与Tg10.2或Tg10.3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也达到0.94,可认为是同物异名。上述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方法可有效应用于金福菇的菌株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