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露地条件下2个类群百合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应的种球繁殖栽培技术措施,为百合种球的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种球生产以及景观栽培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和Lilium ‘Yelloween’为材料,在对其进行物候期及形态发育的观测基础上,运用logistic方程和指数方程对株高和花蕾所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建其生长发育模型,并研究摘蕾、行栽植方向及栽植密度等技术措施试验对种球重量和周径增加值的影响。【结果】卷丹所需活动积温达4 256℃,而‘Yelloween’所需积温仅为4 981.5℃。卷丹的植株高生长方程为:y=97.5949/(1+e^-(x-62.6822)/22.8819);花蕾直径的生长方程为:y=0.1578e^(0.0358x);花蕾长度生长方程为:y=90.2066/(1+e^-(x-117.1807)/8.7295),均符合logistic曲线规律;‘Yelloween’的植株高生长方程为:y=70.3771/(1+e^-(x-19.1133)/9.5840);花蕾直径的生长方程为:y=41.2215/(1+e^-(x-65.9236)/17.1028);花蕾长度生长方程为:y=158.9531/(1+e^-(x-62.9011)/9.7562),符合或近似于指数函数的增长模型。卷丹以不摘蕾效果最好,鳞茎鲜重均值为87.59g;‘Yelloween’开花当天摘蕾对种球生长效果最佳,鳞茎鲜重均值达89.71g;南北向栽植对株高和茎粗略有提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Yelloween’最佳种植密度为株行距10 cm×20 cm,产量可达26 936 kg/667m2,如果结合摘蕾结果,种球周径可较栽种前增加3个种球等级,均值达到18.93cm。【结论】2个百合品种的高生长以及卷丹花蕾直径的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规律,‘Yelloween’花蕾直径符合或近似于指数函数的增长模型。卷丹以不摘蕾、‘Yelloween’以开花当天摘蕾种球的生长效果最佳;结合适宜的种植密度、行种植方向采用南北向,种球周径可增殖2-3个等级。  相似文献   
23.
利用荧光标记SSR构建百合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96份百合种质资源为材料,使用SSR标记进行百合种质分子身份证构建试验。从172对百合SSR引物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好的核心引物,采用四重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扩增条带分子量的方法对百合资源进行标记分析,获得供试样品相应的扩增带型。采用个位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对不同带型进行编码,按照20对引物扩增带型数由少到多顺序串联排序的方式构建供试样品的分子身份证。结果显示:2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69个SSR等位位点和170个带型,平均每对引物对品种扩增的等位位点3.45个,带型8.50个。对带型进行编码的结果表明:96份百合种质资源的SSR分子身份证互不相同,可以将材料完全区分开。  相似文献   
24.
不同温度预处理对青花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italica Plenck)‘B908’和‘B1092’为材料,通过荧光染色技术对经25、4、32.5和(4→32.5)℃等不同温度预处理的小孢子的分裂方式进行观察,并对出胚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温度预处理的小孢子胚胎发生途径基本相同,均以对称分裂产生胚胎的孢子体发育途径为主(B途径),经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最终形成子叶形胚状体。但是不同温度预处理的小孢子启动胚胎发生的频率不同,(4→32.5)℃预处理后的成胚率最高。  相似文献   
25.
海洋细菌NH-8防治草莓灰霉病机理及其抗菌物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从海藻分离获得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NH-8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机理,采用酸沉淀法分析其抗菌活性成分,并从促生、抑菌和诱导草莓防御酶活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菌株NH-8后,草莓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大分别为35.4、3.63、51.5、43.8 U;同时接种菌株NH-8和灰霉病菌比单一接种菌株NH-8或灰霉病菌对草莓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更大,PAL、POD、SOD、CAT活性最大分别为37.5、3.91、55.5、47.6 U。NH-8菌株发酵液对草莓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苗株高、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57.58%、131.43%和45.45%;发酵液的粗提物对灰霉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可引起菌丝不规则生长,菌丝顶端或中间膨大成泡囊状,引起原生质泄露;NH-8菌株及其分泌物质对草莓具有抗性诱导作用,分泌的抗菌活性产物为伊枯草素(iturin)。  相似文献   
26.
氮素是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实时监测植株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精准估测氮素含量尤为重要。设置4个施氮水平(包含高氮处理),分析施氮量对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4种微型盆栽月季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叶片层位的SPAD值,利用线性及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叶片SPAD值的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检验和通用性评价,利用SPAD氮饱和指数评估临界氮含量。结果显示,4个不同微型月季品种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营养生长趋势相似,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性状指标具有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和叶片SPAD值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不同层位的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通用性上优于单一品种模型,S1和S2时期的下层叶片、S3和S4时期的上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回归决定系数较高,构建的模型分别为y=0.0009x2+0.6115x+0.8047、y=0.002x2+0.7118x+2.3382、y=0.1...  相似文献   
27.
为建立百合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该试验以1个野生种和5个杂种系共6份百合为试材,对小孢子发育阶段与花蕾及花药外部形态的关系、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培养基类型及基因型对小孢子发育与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处于单核期的花蕾长度因不同基因型而异。处于单核期的花药颜色均为浅黄色,花粉颜色为淡黄色,可作为采样适宜期表型指标。与NLN和PG-96M培养基相比,百合不同基因型的游离小孢子在FHG培养基中能保持较高的活力且能诱导小孢子分裂。因此,FHG培养基可作为百合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首选基本培养基。不同基因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异常率与杂合度、小孢子的发育及活力紧密相关,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及‘Tresor’在培养期间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率低、小孢子活力较高且活力下降速度较慢;杂合度高的品种‘Robina’则异常率较高、活力下降较快。因而染色体异常率低的野生品种和亚洲百合品种更适合作为百合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28.
 以安祖花(Anthurium andraeanum)抗逆性较强的品种‘Pink Champion’为母本,主栽品种‘Dakota’为父本,杂交得到F1代,从该杂种F1代中随机选出9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并运用JoinMap4.0®软件的CP作图模型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1 689.5 cM,共254个标记,定位于19个连锁群上,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65 cM。各连锁群长度在7.6 ~ 187.2 cM范围内,每个连锁群包含3 ~ 43个标记。  相似文献   
29.
以野生型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为材料,克隆岷江百合蛋白激酶基因lilyABC1,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百合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lilyABC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 333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007 bp。该基因编码668个氨基酸,预测lilyABC1蛋白分子量为74.84 kD,等电点为5.46,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STYKc。lilyABC1基因在岷江百合的叶片、鳞片、花蕾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为叶 > 花蕾 > 鳞片,其中不同时期的花蕾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lilyABC1的表达受到NaCl、低温、高温以及黑暗胁迫的诱导,对PEG-6000的模拟干旱处理不敏感,表明lilyABC1基因可能对岷江百合适应高盐、低温和黑暗等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0.
氨磺灵、氟乐灵和秋水仙素诱导安祖花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丽红  彭佳佳  王钊  赵凯  袁素霞  明军  刘春 《园艺学报》2014,41(11):2275-2280
采用氨磺灵、氟乐灵和秋水仙素对‘Dakota’安祖花组培苗进行浸泡处理,诱导多倍体产生。结果表明,15 mg ? L-1氨磺灵处理7 d,死亡率为14.58%,诱导率达48.72%;100 mg ? L-1氟乐灵处理5 d,死亡率为16.67%,诱导率达71.79%;0.5%秋水仙素处理5 d,死亡率为31.11%,诱导率达62.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