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利用2012年庄河5期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和水分条件适宜情况下,玉米各生育期持续时间受温度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出苗、苗期及灌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出苗时间对日最低气温比日均温响应更为明显.玉米生长状态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温度影响较小,而产量形成过程因不同温度条件对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差异而不同.产量形成不但取决于灌浆期积温,同时还受气温日较差和日最低气温的影响.对于庄河地区而言,适当晚播将有利于玉米各生育期经历更为适宜的温度条件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石榴采后腐烂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榴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采后由于贮藏不当导致病菌侵染发生腐烂。笔者分析了引起石榴腐烂的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病原菌,同时对控制石榴腐烂变质的措施作了详细论述,以期对石榴的安全贮藏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要农业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辽宁农业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利用辽宁省1980—2010年粮食总产及1996—2005年农业灾害资料,分析了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灾害的发生,粮食总产与受灾程度呈周期性波动,受灾程度与对应年份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 P<0.0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9、1994、1997、2000、2001年辽宁受灾程度较高,受灾面积均超过2.5×106 hm2,成灾面积超过1.3×106 hm2。2004—2008年灾情有所缓和。从农业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农业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按农业灾害强度大小依次为:辽西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区及辽东地区。各类灾害中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影响较大,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8%~98%。  相似文献   
14.
沈阳近 60年大雾发生规律及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地区大雾发生规律及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进而更好地开展大雾预报,利用沈阳市1951—2011年大雾资料,分析了沈阳市大雾气候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大雾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1次明显的加剧减少趋势的气候突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减少趋势显著,之后该趋势一直持续;沈阳大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8月—次年的1月出现几率较大,2—6月较少,9月最多,6月最少;一天中02时—08时出现雾的次数最多,一般持续时间在6 h以内,最长可达21 h,发生频率最大的持续时间为1~2 h;冬季风速为1.0~2.5 m/s、相对湿度为70%~90%,合适的气温,低云量较少时出现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草畜平衡遥感监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原畜牧业是青海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草畜平衡是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高效生产的前提。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调查数据探讨草畜平衡监测评估方法,为青海省草原资源合理化利用和保护、畜牧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建立地面调查可食产草量与NDVI数据间定量关系模型,结合干鲜草折算系数和放牧利用率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地产草量进行反演;再基于各类牲畜养殖数量的入户调查资料和合理载畜量有关标准,对2017年青海省草畜平衡进行定量评估。【结果】青海省不同草地类型产草量与NDVI呈显著指数函数关系;草地干草总产量为2 774.49万t,其中西宁市、海北州和黄南州干草单产最大,超过1 000 kg/hm~2,西北部荒漠草原区单产最小,在300 kg/hm~2以下;人工草地产草量为补饲来源最主要部分,达1 548.22万t,青稞饲料次之,为917.19万t,再次为秸秆补饲量775.93万t,粮食补饲量最少,为418.91万t。【结论】2017年青海省牧区县合理载畜量为3 378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3 748万羊单位,载畜平衡指标为11%,总体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超载状态严重,西部地区载畜不足,中部地区载畜平衡;半牧区合理载畜量为212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283万羊单位,载畜平衡指标为33%,严重超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和2015年玉米开花、吐丝物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了CERES-Maize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提出了模型改进的方向。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辽宁省西部地区在玉米开花期前后经历了较严重的干旱胁迫过程,干旱胁迫导致玉米吐丝延迟程度大于开花,90%以上的植株能到达开花阶段,但仅有45%~88%的植株能到达吐丝阶段,直接影响株籽粒数(不同播期下的玉米株籽粒数相差32%)及最终产量(产量下降33%~78%)。CERES-Maize模型对正常年玉米产量及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干旱年的模拟效果较差,部分原因在于模型在模拟玉米物候时不对开花和吐丝期加以区别,只考虑了温度对花期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干旱胁迫下玉米因开花-吐丝间隔增大、雌穗发育异常、物候期推迟而造成的减产作用。因此,玉米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直接影响玉米物候(开花-吐丝期),进而影响玉米穗粒数及最终产量;为提高干旱胁迫下作物模型的模拟评估能力,亟待开展干旱胁迫下基于冠层吐丝动态的玉米产量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基于辽宁省40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从玉米成熟所需的热量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确定玉米最迟播种期的方法,通过对玉米播种开始日期、最迟播种期的计算,对30年(1971-2000年)玉米播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在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30年中,玉米播种开始日期全省总体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仅辽东和辽北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有提前趋势,约每10年提前2天左右。30年中辽宁各地初霜冻日均表现出延迟的趋势,全省平均变化趋势为1.6 d?10a-1。各地玉米的最迟播种期均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初,初霜冻日的推迟加之气候变暖趋势使得玉米最迟播期的气候倾向率为4.0-5.0 d?10a-1。本研究给出了辽宁省各县(市)适播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段分布并提出了适宜播种期确定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锦州地区平均气候状态下玉米最佳播期,同时检验作物模型法和最佳季节法确定最佳播期的适用性,利用辽宁锦州农田试验站3a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在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正与模拟效果检验的基础上,应用模型模拟不同播期下玉米30a(1981-2010年)的产量,同时应用最佳季节法分析该地区的玉米最佳播期,结合作物模型法的研究结果,提出对最佳季节法的改进办法。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播期玉米的物候期和产量,其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小于10.3%,对不同播期下30a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播期从4月10日推迟至5月10日,玉米平均产量增加6%,当播期从5月10日推迟至5月30日,玉米产量中值从9112kg·hm-2降至8619kg·hm-2,4月25日和4月30日播种玉米的平均产量与5月10日播种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最佳季节法确定的锦州地区玉米最佳播期较为滞后,与作物模型法的研究结果及实际生产的播期有较大出入,因此,提出了对最佳季节法的改进办法即将灌浆期间的不利气温条件考虑在内,改进后得到的最佳播期与作物模型法研究结果较一致。从30a平均气候状况看,该地区玉米的最佳播期在4月25日-5月10日,作物模型法有较好的适用性,最佳季节法经过改进后也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内的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动态特征及其与风速、株高(h)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分析表明:零平面位移(d)在玉米拔节后10d左右,株高约1.40m时开始出现,在抽雄前为0.80-1.00m,抽雄后为1.00-1.40m;z0在抽雄前小于0.20m,乳熟前后达到最大,约为0.40m。d/hz0/h分别为0.40-0.54和0.10-0.14,在h达到最大值前,分别随LAI增大而减小和增大。d出现前,z0与风速呈负指数关系,与LAI和h都呈线性关系。d出现后,风速与z0d之和的关系比与各自的关系更显著;d与LAI、h都呈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LAI、hz0的影响大于dz0+d,且h的作用大于LAI。d出现至h达到最大期间,上述各种关系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建立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参数化方案及改进陆面过程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主要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