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27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宁夏毛乌素沙地退化草原种植不同林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后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草地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柠条林对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随柠条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林龄年份的增加,群落结构更趋于稳定.草地生产力由于土壤储水量相对较高,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草产量受季节降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相对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 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132 m~3/hm~2,灌水17次。  相似文献   
3.
阐明斑块尺度上物种共存格局,对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按斑块的土壤生境退化程度,选取短花针茅荒漠草原3类典型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斑块的物种构成、多样性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格局。结果表明:① 斑块A属单优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斑块B为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群落;斑块C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② 群落结构中斑块A和斑块B多样性相近,均高于无短花针茅生长的斑块C。③ 基于零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共存格局的复杂性和强度为:斑块A>斑块B>斑块C,且下降趋势明显,斑块A存在的16组显著物种对中有4组为显著竞争关系,而斑块C中的物种对减少到7组,且仅存在猪毛蒿与苦豆子组显著竞争物种对。结论:表明未沙化的土壤生境斑块是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土壤生境的退化显著降低了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利于群落的自我维持。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互作效应对甘草黄酮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明  张清云  蒋齐  王英华  王坤 《土壤通报》2007,38(2):301-304
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红寺堡扬黄新灌区沙壤灰钙土氮、磷、钾对甘草总黄酮含量影响大小为:施磷(负效应)大于施氮(正效应)大于施钾(负效应);因子互作效应对甘草总黄酮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P×K>N×P>N×K;红寺堡扬黄新灌区沙壤灰钙土人工栽培甘草总黄酮含量≥5.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19.6~138.8kghm-2、施纯P2O5153.2~178.5 kghm-2、施纯K2O 90.9~105.6 kghm-2。  相似文献   
5.
宁夏南部山区坡地雨水资源化潜力及降水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夏南部山区是雨养农业区,也是半干旱退化山区,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途径,通过分析研究点的雨水资源量,当地缺水的最大问题是降雨的时空分布问题造成了大量的雨水资源流失.坡地改造拦蓄径流就地利用和径流资源的拦蓄储备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两种途径.分析了坡地径流资源的潜力,并对坡地改造后不同工程措施降雨再分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88542整地>鱼鳞坑整地>自然坡面,88542工程整地比鱼鳞坑工程整地高12.1%,比无工程整地措施高20.8%,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抗旱造林整地技术集流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南山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的典型抗旱造林整地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工程措施的集流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88542"集流造林整地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尤其在0-60 cm土层表现较为明显;工程措施的集流效果随地形的变化有所不同:随坡位自上而下改变,"88542"集流水平沟比集流坡面水分的增加率总体上呈增大趋势;随着坡长增大,工程措施对水分增加率也呈增大趋势;随坡度的增大,水平沟相对集流面的水分增加率也随之增加;随坡向不同,工程措施的集流效果则无明显差异;相对于工程措施的集流效果,坡长和坡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故在工程设计中,坡度越大,相应集流坡面长度就要缩短,反之坡度越缓,集流坡面长度就要增加.  相似文献   
7.
宁南黄土丘陵区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在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基础上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遵循坡地水量平衡原理和雨水叠加利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整地造林技术—“88542”集流水平沟。研究这类工程的内涵、集流潜力及其断面参数。并对工程集蓄的径流通过典型工程应用,分析研究了集流水平沟对土壤水分的恢复调控和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适宜修建“88542”集流水平沟,在0~100 cm土层,与自然坡面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5.26%;粉砂粒和粘粒含量提高0.67%和1.53%;有机质提高80%;容重降低11.59%;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透气度分别增加了0.63%、2.03%、1.92%、2.71%、5.29%,而且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搜集豌豆品种对其进行品种适应性、丰产性等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特旱年,本地品种具有较好的特性,应继续保持,但其营养成分,市场价格等都较低;其他5个引进品种虽然在产量上显著低于本地品种,但其营养成分,市场价格,食用品质都高于本地品种,应继续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退化生态恢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和原因,并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其不同土地类型的功能,提出了恢复对策,结合当前宁南黄土丘陵区实施的生态工程,集成形成了5类不同类型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灰色关联分析在草坪草引选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蒋齐  徐荣 《草业科学》1997,14(4):44-47,51
根据灰色理论和应用数列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两个系统或系统中的两个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原理,在对引进的3个草坪草种(14个品种)多种性状观测及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求得各性状的关联系数ε1(k)及关联度γi,综合评价各引选品种,由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贺兰山东麓地区,表现较好的草坪草种有:草地早熟禾类的瓦巴斯、菲尔京、纳苏、爱肯尼4个品种:紫羊茅中的巴可紫羊茅、高羊茅中的梯坡,巴法7851两个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