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2篇
  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4 毫秒
51.
恩施州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中国传统名花。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恩施州的牡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测定了牡丹的相关生长指标。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牡丹资源分布遍及全州,栽培集中在建始县花坪乡和利川市团堡镇一带。恩施本地有6个牡丹品种,分别是凤丹白、建始锦袍红、湖蓝、建始粉、春红争艳和大金粉。不同栽培地点牡丹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品种间的生长指标则差异显著。这些品种长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较稳定的形态特征,生长适应性强,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天池3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玉米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按N:P=1:1和2:1两种肥力配比和3个肥力梯度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采用N:P=1:1的肥力配比、低肥梯度处理能够满足天池3号玉米的基径、株高、叶片数及最大叶长等农艺性状的生长要求.不同肥力梯度对玉米产量及千粒重影响明显,表现为特高肥>高肥>低肥,且明显高于对照.采用N:P=1:1的肥力配比,在不同肥力梯度条件下,其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N:P=2:1的肥力配比.  相似文献   
53.
覃林  艾训儒 《林业科技》1999,24(5):16-17,50
对珙酮群落中珙桐与主要共生树木种群间的联结系数进行求算的结果表明,珙桐与其主要共生树木种群间都表现出正的或负的联结关系,然而,通过检验,各种群间的联结关系均未达到显著程序。  相似文献   
54.
中亚热北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中亚热带北缘地区杉木人工林的速生丰产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该地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以利川市甘溪山国营林场为试验地,通过实测建立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生长关系式,分析、探讨了不同立地类型杉木各组分生物量的分配动态及林分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各组分生物量分配均存在W干>W根>W枝>W叶之规律;乔木层生物量占系统总量的89%以上;不同立地类型生物量的分配及动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5.
以鄂西南地区珍稀植物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鄂西南地区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主要优势树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特征;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排名前20的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鹅掌楸重要值最大,为14.38%,Shannon-Weaver生态位宽度与Levins生态位宽度也最大,分别为3.48和4.56,各物种重要值与生态位排序并不相同,群落整体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为0.288,鹅掌楸与其他优势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为0.413,说明该群落中鹅掌楸种群资源利用程度与宽度均较强,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且群落目前处于结构不稳定阶段,存在充足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发展潜力较大。群落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联结,大部分物种之间独立性较强。各种对中相关性达到显著以上的极少,大多数种对之间联结性较弱,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群落目前可能存在较为频繁的物种更迭,且鹅掌楸种群与其它种群联结性均呈不显著或相互独立状态,在不考虑人为...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进行汇编与分析,获悉基于样地调查的植物名录中生物量模型现状,为研究者开展生物量计算与评估提供参考,从而为完善该类森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提供方向,为制定统一的生物量建模标准提供借鉴。【方法】根据在鄂西南3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有林场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确定物种名录,检索、筛选和整理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结构、参数和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167组665个生物量模型,涉及55科、110属、270种的植物,涵盖了物种名录中455种植物的60%,有182个物种未找到生物量模型;模型集中包含19种自变量形式(主要为胸径D、基径DB、树高H等及其不同组合,如D2H、 DB2 H)和5类函数形式(幂函数388个、线性函数121个、多项式函数73个、对数函数68个、指数函数15个);模型集中的568个模型(85.4%)标注了自变量取值范围,596个模型(89.6%)标注了建模标准木数量,样本数超过30株的生物量模型占比较低(22.3%);559个模型(84.1%)标注了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以表征模型准确...  相似文献   
57.
为定量评价木林子天然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结构特征变化及森林恢复现状,以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内皆伐后自然恢复24、39 a的次生林及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布、径阶-空间结构参数联合分布来量化描述林分径阶和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指数(I)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D)综合评价不同恢复阶段林分整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木林子天然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均混交良好,随恢复时间的推移,该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整体趋势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大小分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趋于均衡状态。空间结构参数方差检验表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大小比数、混交度能更快地趋于合理,而角尺度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径阶-空间结构特征表明,各个恢复阶段林木均以随机林体为主,其中原始林林分中随机分布格局下极强度混交状态的林木胸径更大。不同恢复阶段,绝对优势等级林木中原始林的径阶区间最广。相较于24年生及39年生次生林林分,原始林空间结构最优,林分空间结构指数、林分空间结构距离分别为0.724、0.544。皆伐后自然恢复24、39 a的次生林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原始林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母树凋落物物理阻隔对水杉天然更新的影响,为解除水杉天然更新障碍及保护水杉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对不同类型凋落物(新鲜凋落物和自然凋落物)采用0(对照)、100、300、500、700、900 g·m?2的质量梯度,分别在种子下层和上层覆盖凋落物来探究凋落物对水杉幼苗出土及早期生长的影响。  结果  ①凋落物对水杉种子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产生抑制作用,在凋落物质量为300~900 g·m?2时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0.05)。②除在种子下层铺垫自然凋落物外,其余处理在凋落物质量为300 g·m?2时促进水杉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当凋落物质量高于300 g·m?2时,全部处理均抑制幼苗生长。随着凋落物质量的增加,对水杉幼苗根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③随凋落物质量增加,水杉幼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在种子下层铺垫300 g·m?2的自然凋落物处理后有一定波动,其余各处理均抑制幼苗地下生物量累积;当凋落物质量达500 g·m?2以上时,凋落物显著阻碍幼苗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累积(P<0.05)。④同一凋落物质量下(>300 g·m?2),新鲜凋落物对水杉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自然凋落物,种子下层铺垫凋落物比种子上层覆盖凋落物的抑制作用更强。  结论  水杉母树凋落物对水杉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具有明显的物理阻隔作用,进而影响水杉更新生长。因此,建议在种子雨高峰期前,对水杉林下不同类型的凋落物进行及时清理,以促进水杉天然更新。图4表2参29  相似文献   
59.
基于湖北省利川苏马荡和英山桃花冲2个风景区的森林资源特点与实地调查数据,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定量评估2019年湖北省森林风景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苏马荡风景区的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94亿元/年,以涵养水源价值和固碳释氧价值主(共占79.56%);生态服务贡献最大的是针阔混交林,其次为马尾松林、柳杉林、日本落叶松林和杉木林。桃花冲风景区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为5.47亿元/年,涵养水源价值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森林游憩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保育土壤价值、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和净化大气环境价值;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中针叶林贡献最高,其次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研究结果客观反映这2个典型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可为湖北省相关部门“两山”转化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依据,对区域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组织、实施和评估教育的一种范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适用于教学规模较小、具有一定限制性和准入条件的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湖北民族大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课程考核与评价等5个方面,对"普通生态学"课程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践。一是明确了"普通生态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为: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能够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生态恢复、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包括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生态学概述)、生态系统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6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即围绕预设主题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课堂讨论,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等3个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将线上学习和考核与线下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构建由12个环节构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评价机制。最后,以OBE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评价基础上,根据学习成果达成度,反思学生学习成果未达成或不理想的原因;并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进行再构建,以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打造一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