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以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为材料,研究了硫酸二甲酯处理对其幼苗形态和基因组DNA的SSR扩增位点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mg·L-1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幼芽形成的幼苗仍呈现丛枝病幼苗症状,而质量浓度等于15 mg·L-1、处理5 h或大于25mg·L-1、处理超过3 h的幼芽形成的幼苗形态上均呈现健康状态,但... 相似文献
23.
以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叶片、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利福平和土霉素对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福平和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苗的芽诱导率和根诱导有抑制作用.当利福平和土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1时,在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1 mg·L-1 6-BA 12mg·L-1的培养基上,丛枝病苗叶片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67.6%和48.4%;在MS NAA 0.2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的培养基上,茎段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32.5%和50.8%. 相似文献
24.
泡桐丛枝病株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可达47.78%,21.11%和42.22%.此外,不含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可作为患病苗幼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研究结果可为泡桐的基因工程操作和阐明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29.
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及质谱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借助胶体金免疫电镜和质谱分析技术,利用制备的专化性抗体,进行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m 24 ku,pI 6.8)叶片和茎尖的亚细胞定位和质谱鉴定研究.结果显示: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分布于健康苗叶片和茎尖细胞的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部位,患病幼苗叶片和茎尖细胞相同亚细胞器部位未发现该蛋白质的存在,进一步表明植原体侵染阻断了此蛋白的合成.此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分析该特异蛋白后,通过查询MSDB数据库初步断定该特异相关蛋白为水稻叶绿体分子伴侣Q6K822-ORYSA的同源蛋白. 相似文献
30.
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同龄同方位的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蛋白质进行了单向和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研究。单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和白花泡桐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的蛋白质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明显的蛋白质凝胶扫描谱带分别有22、20和17以及27、21和22条;双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与白花泡桐在健株健叶,病株健叶和病株病叶蛋白质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即在两种泡桐健株健叶和病株健叶中存在的一种pI6.8,MW24KD蛋白多肽在病株病叶中观察不到。我们认为这种情形可能与发生泡桐丛枝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