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明玉米GDS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用光镜对新育成的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BG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GDS不育系小败育发生的时间较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就表现出败育的特征,不能通过减数分裂。败育成2种形式:1)绒毡层异常膨大,小孢子母细胞浓缩解体;2)绒毡层液泡化程度低,小孢子母细胞早期开始浓缩解体.  相似文献   
72.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 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2个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湘农玉2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50、225、300 kg/hm~2)与种植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延长2~4 d,适当早播可以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宜随种植密度增大适当减少;郑单958在90 000株/hm~2与15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湘农玉27号在90 000株/hm~2与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两者的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与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均适应密植机收,适当控制施氮量、增大种植密度,有利于夏玉米氮肥高效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74.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与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F1,F2,BCF1的育性变化规律,了ES-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ES-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其育性2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为数量性状遗传,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5.
为探索来凤酉水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了生态养殖模式下来凤酉水鸡资源肌肉氨基酸含量与风味,并比较分析了其与江汉鸡等3个地方鸡品种肌肉营养及风味差异。结果表明,来凤酉水鸡公鸡、母鸡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分别为3.88 g/100 g、3.84 g/100 g,EAA/TAA分别为43.07%、44.86%,EAA/NEAA分别为75.60%、81.36%,达到FAO/WHO规定的理想氨基酸标准。来凤酉水鸡公鸡、母鸡肌肉中谷氨酸的TAV最大,分别为12.93、12.80,呈味最强。湖北省4个地方鸡品种资源公鸡肌肉中EAA含量差异不显著,母鸡肌肉中EAA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公鸡肌肉中,洪山鸡TAA最高,为(23.70±1.91)g/100 g,然后依次是来凤酉水鸡[(22.8±2.25)g/100 g]、江汉鸡[(19.01±0.75)g/100 g]、双莲鸡[(18.87±1.56)g/100 g],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母鸡肌肉中,来凤酉水鸡的TAA最高,为22.67 g/100 g,显著高于江汉鸡等3个品种,随后依次为洪山鸡(20.05 g/100 g)、江...  相似文献   
76.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联848及其保持系H19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C联848的花药都不外露,形状瘦小萎缩,饱满度较差,剥开花药未发现花粉粒存在,通过碘染镜检未发现可育花粉粒,不育系C联848经多年多季种植,在不同世代,未发现有可育植株存在。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超氧化物酶(SOD)活性都低于保持系。从苗期至拔节期,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略有上升,差异并不显著;当玉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迅速上升,且与保持系差异显著,并且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始终都高于保持系;在玉米转入生殖生长后,不育系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长缓慢,远低于保持系中CAT的活性,且在吐丝期两者差异最为显著。玉米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保持系,在抽雄期差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7.
以临奥9号、科玉2号、奥玉28、三北2号、三北89、中单808、帮豪玉108、渝单7号、科玉6号、荃玉9号、中科10号、登海11号、联创9号、同玉18、钻卡巴巴、泰玉12、湘农玉14号和奥玉3102等18个夏玉米品种以及临奥1号(CK)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的产量,并对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北89和中单808产量较高,分别为521.2 kg/(667 m2)和468.3 kg/(667 m2),比CK分别增产16.4%和4.6%,有望成为湖南夏玉米推广的主要品种;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等农艺性状对产量有正相关影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845、0.691、0.682、0.395和0.207;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了对产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的性状,对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影响的性状行粒数、百粒重和穗行数与产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0.325和0.286,因此,选择品种应综合考查行粒数、百粒重和穗行数的关系,主抓行粒数,同时兼顾百粒重和穗行数。  相似文献   
78.
(续第3期第36页)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1.基因型据研究,玉米的光合作用属于遗传学性状,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光合强度有所不同。通过测定发现常规种与杂交种之间的净光合强度相差最大可达50%。2.植株器官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秆、果穗叶、雄花序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各个器官的光合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因此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79.
(续第5期第37页)2.环境条件对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①温度。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籽粒形成期的长短。据研究,平均气温在23℃以上时籽粒形成一般只需12~14天,而平均气温在18℃以下时则需17天以上。玉米适宜的灌浆温度是20~24℃。②水分。开花前至籽粒形成期缺水会引起小花和籽粒败育,进而引起每穗粒数减少;乳熟期至蜡熟期缺水则会导致千粒重下降。但水分过多会影响穗分化和籽粒灌浆。在籽粒生长发育期间,  相似文献   
80.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50育性转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性,在长沙自然气候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对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50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ES-50是一个有明显育性转换特性的生态雄性不育系,早播不育,晚播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为13℃,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抽穗前21-1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