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24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稻新品种中花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新品种中花 16 (曾用名H0 1- 6 391) ,植物分类学中属于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种 (拉丁文名称为OryzasativaL .)。该品种已申请新品种保护。2 0世纪 70年代初 ,我国开展了花药培养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 1976年至今 ,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育成的中花系列品种大面积用于生产 ,在这一领域里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并拥有极丰富的花粉植株纯合系 (DH系 )。尤其是具高培养力的花培系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受体建立功能基因组突变体库。近年来 ,我们应用生物技术聚合水稻多抗性育种的研究 ,取得…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5个水稻品种邳早15、蚌珠芒、南粳15、中百4号和青华矮6号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等位关系。这5个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杂交,对各组合的F_1、F_2和B_1F_1群体的抗性测试表明:邳早15和蚌珠芒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南粳15和中百4号均由两对连锁的显性基因控制,交换值为30%。等位性测定表明:邳早15和蚌珠芒的一对显性基因与Xα-3等位,南粳15和中百4号也均有一对显性基因与Xα-3等位;青华矮6号的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与Xα-4是等位的。  相似文献   
23.
戴鑫  张边江  章琦  毛善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0-13001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的锰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及SOD、POD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淮麦19号为试材,将小麦种子及幼苗分别用1%的NaCIO溶液和0.1%的NaCI溶液处理后,再喷施不同浓度的硫酸锰溶液(0.5、1.0、1.5、2.0、2.5mg/L),分别测定小麦幼苗的鲜重、根长、根重及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的锰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及SOD、POD活性的影响。I结果]不同浓度的锰处理对小麦幼苗根长、苗高、鲜重的影响显著,锰处理浓度为0.5mg/L时小麦幼苗的根长、苗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6%、9.8%;锰处理浓度分别为0.5、2.0mg/L时,小麦幼苗的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5.9%和27.2%;2.0mg/L的锰浓度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幼苗体内SOD和POD的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4.1%、25.2%。【结论]该试验提出了合理的小麦施锰肥的技术,为农业生产实际服务。  相似文献   
24.
在作物抗病育种工作中,育种材料的抗性鉴定是一个重要环节。水稻对叶瘟的抗性一般根据病斑型和病斑数量,以“高抗”到“高感”的级别来表示,并以此作为筛选的依据。弗罗尔提出的“基因对基因”学说认为,相当于病原菌的非致病性或致病性基因,在寄主植物上也相应地有抗病或感病基因。一旦病原菌的非致病基因转变为致病基因,则寄主的抗病性开始丧失。大量研究证明,稻瘟菌的生理分化是十分普遍的,由单  相似文献   
25.
转基因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汕优559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包括与Xa21相匹配的鉴别菌系在内的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中国7个病原型,接种由明恢63、盐恢559的Xa21转基因单拷贝抗性纯合系与珍汕97A杂交获得的转基因杂交稻汕优63 (汕优63-Xa21 73个 F1群体和转基因杂交稻汕优559(汕优559-Xa21 13个F1群体,测定转基因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这2个转基因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良的广谱抗性, 抗谱与Xa21基因供体IRBB21相同,非转基因杂交稻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26.
以9311为轮回亲本,以IRBB21为抗白叶枯病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和三次回交以及两次自交,结合农艺性状的选择,建立起具44个株系的BeF3群体。分别用连锁标记pTA248和基因内STS标记MXA21对抗性基因Xa21进行前景选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全基因组的248个SSR标记,进行两亲本之间的多态性分析,获得76个具多态性的SSR标记,用于背景选择。结果选到基因型背景回复到轮回亲本的73.68%-88.16%,且Xa2j基因纯合的株系4个,分别为M071、M082、M086和M087。以Xa21的鉴别菌系菲律宾6号小种PxO99接种鉴定表明,9311为感(S),IRBB21为抗(R),中选株系M071和M082的抗性与IRBB21相同,为抗(R)级,M086和M087抗性略低于IRBB21,为抗到中抗(R/MR),这两个株系内单株之间抗性有差异。农艺性状考察结果显示,中选株系与轮回亲本9311相似。以中选株系M086与培矮64S配制的F1和原组合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进行比较,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农艺性状相似。论文就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综合利用以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8个籼稻抗病品种川植4号、川植5号、三黄占2号、二九丰、扬稻1号、75—34、83007、NT02和1个粳稻抗病品种湘虎2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或T_1的抗性遗传.这些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所得的F_1、F_2和B_1F_1群体的抗性反应,表明8个籼稻品种对P_1和HB84-l7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该抗性基因与Xa-4是等位的;粳稻品种湘虎25的成株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Xa-3相等位.  相似文献   
28.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原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章琦 Leach  JE 《作物学报》1997,23(2):150-158
用Rep-PCR和RFLP两种方法分析了143个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菌系。这些菌系采集于长江流域,华南,华北和东北的20个省市的96个点。Rap-PCR是利用一些基于细菌的短的重复单位引物(ERIC,BOX和REP)及来自稻白叶枯病原菌的可动重复单位(IS1112和IS1113)引物的DNA扩增特性。在RFLP分析中,以无毒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成员avrXa10为探针。Rep-PCR分析呈显较高的单元型多样性(H=0.75)。在4个水稻生长地区中,Rep-PCR分析的结果是:华南稻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96),随后为长江流域(H=0.93),东北(H=0.77),华北(H=0.69)。根据3个分簇生物统计的共有指纹型,143个菌系被构成3簇。在各簇中都有来自不同水稻产区的菌系,表明菌系的分簇不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EST标记及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 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的数据,筛选并合成12个EST标记的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检测,找到2个在CBB23与JG30间有多态性的EST标记,C189和CP02662。用该标记对F2群体中的571个感病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EST标记位于Xa23基因的两侧,C189靠着丝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0.8cM;CP02662靠端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1.3cM。将C189成功用于水稻分子育种实践,标记辅助选择的正确率接近100%,已培育出3个将Xa23基因与高产、优质、抗褐飞虱等性状聚合的水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30.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