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篇 |
农学 | 14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10篇 | |
综合类 | 48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3.
114.
【目的】合成巴氯芬(baclofen,BA)人工抗原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巴氯芬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BA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合成免疫抗原BA-BSA和包被抗原BA-OVA,通过紫外扫描和SDS PAGE凝胶电泳鉴定其偶联效果。将免疫抗原BA-BSA免疫BALB/c小鼠,利用间接ELISA、间接竞争ELISA及交叉反应试验分别对所获多克隆抗体的效价、敏感性、特异性等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紫外扫描和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偶联效果良好。ELISA结果表明,多克隆抗体的效价达到1∶256 00,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33 ng/mL,且与巴氯芬结构类似物及其他瘦肉精类药物(γ-氨基丁酸、氯丙那林、可乐定、赛庚啶、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3%,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成功合成了巴氯芬人工抗原,并制备了免疫学特性良好的巴氯芬鼠源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15.
116.
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生态风险和固碳功能的变化。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以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利用In VEST模型分析碳储量服务变化,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黄骅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盐碱地和建设用地,对比2015年和1995年的结果发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和分离度增加,园地和盐碱地分离度和破碎度降低;园地和盐碱地损失度指数降低,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损失度指数增加。2)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黄骅市生态风险总和分别为12.58、10.32和11.10,生态风险区以较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为主,较低风险区面积逐渐增加且向南部集中,高风险区面积逐渐减少且向中部和东部海岸带集中。3)In VEST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骅市碳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黄骅市的碳储量分别为2 387.05万t、2 491.51万t和2 028.86万t,3年的碳密度分别为107.63 t·hm~(-2)、112.34 t·hm~(-2)和93.16 t·hm~(-2),各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的变化情况与各自面积的变化情况有较高的一致性。4)生态风险变化与碳储量服务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二者相关性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9和0.72(P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应用的可能。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黄骅市生态风险和碳储量进行评价,对于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118.
在新围垦滩涂土壤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污泥蚓粪(0、25、50、125、250 t·hm~(-2))对新围垦滩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以高粱为指示作物研究污泥蚓粪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污泥蚓粪各处理(25、50、125、250 t·h m~(-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2.4%、43.3%、112.6%、317.6%,土壤EC分别比对照降低7.6%、25.9%、39.5%、47.6%。施用污泥蚓粪可改善滩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并降低土壤容重。污泥蚓粪可提高滩涂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污泥蚓粪用量的增加,高粱生物量、植株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增加。这一研究提示污泥蚓粪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滩涂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19.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覆膜栽培方式下,如何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是目前旱作区马铃薯生产急需突破的瓶颈。为了实施水肥的高效管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集雨种植模式(F0:露地垄作;F1:全膜覆盖双垄垄播;F2: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下施肥(N0:不施肥;N1:配方施肥;N2:农民习惯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马铃薯增产增效的最佳种植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施肥水平。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双垄种植和施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中F2N1处理对块茎膨大期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最大,而在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以F1N1处理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比F2N1处理增加了5.59%和2.88%,差异显著(P0.05)。可见,相比沟播种植而言,马铃薯垄上种植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施肥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F1N1处理的最高,F2N1处理的次之,分别比F0N1处理显著增加了40.26%和34.10%、16.33%和14.77%,但F1N1与F2N1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处理的马铃薯肥料利用效率表现为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以F1N2最高,而与其他处理相比,F1N1处理的磷、钾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了0.21~6.68倍和0.21~3.47倍,且磷、钾素偏生产力的增幅达0.05~0.91倍和0.05~0.40倍。这表明F1N1不仅可以协同增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磷、钾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的提高。综上所述,F1N1处理更有利于实现马铃薯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是半干旱区马铃薯增产增效的最佳覆膜种植模式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20.
为了响应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统筹发展的号召,以河北省为例,运用ArcGIS 10.2,从耕地图谱特征变化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以及持续变化型4个模式下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6年期间,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共增加了4 331 555.45hm~2,且生态服务价值保持上升状态,共增加287.71亿元。前期变化型主要以耕地—草地—草地类型为主,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38 599.78万元;后期变化型主要以耕地—耕地—草地类型为主,是整个变化模式中最大的单体变化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85 651.01万元;反复变化型主要以耕地—草地—耕地的变化类型为主,其生态服务价值也是此变化类型中增加最多的;持续变化型模式主要以耕地—园地—草地模式为主,耕地转向园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0 044.61万元,园地转向草地减少了5 585.61万元。研究表明河北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与园地、草地之间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