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2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9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31.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马铃薯品质性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状况,对马铃薯炸片颜色基因、高蛋白质基因两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选育优质品种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基因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2.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赤豆(Vigna angularis)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氮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于2018和2019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龙垦2号赤豆为试验材料,在初花期叶面喷施浓度均为50 mg·L-1的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赤豆鼓粒期植株形态、光合参数、氮代谢相关指标以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DTA-6和S3307增加了赤豆鼓粒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TA-6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蒸腾速率均优于S3307处理,DTA-6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增加了赤豆株高;而S3307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DTA-6。两调节剂处理的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也显著提高,施用S3307显著提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且对GDH活性的促进效果显著高于DTA-6处理。两调节剂均提高了赤豆叶片硝态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DTA-6和S3307可不同程度地调控赤豆的产量构成因素,S3307主要促进花荚数增多,DTA-6主要提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综上,DTA-6和S3307通过提高赤豆鼓粒期叶片光合作用水平,可有效调控叶片氮代谢能力,进而促进赤豆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化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3.
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玉米品种磷素积累和转运差异,为磷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按照大田60000 plants/hm2种植密度进行摆放。在开花期和生理成熟期,每个品种取样3株,分成根、茎秆、叶片和子粒4部分,测定干物质重;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植株各器官磷含量;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PEPG)划分不同玉米品种的磷效率类型,计算磷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磷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将供试玉米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即磷高效型(Ⅰ)、磷中效型(Ⅱ)、磷低效型(Ⅲ)及磷超低效型(Ⅳ )。其中,Ⅲ型品种最多(45%),Ⅳ型品种最少(5%),Ⅱ型和Ⅰ型品种分别为27.5%和22.5%。在开花前4个类型品种的磷含量及磷素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开花期,Ⅳ型品种茎秆的磷素积累量最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各器官的磷含量以Ⅳ型品种最高(P0.05);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高于Ⅰ型品种(P0.05),但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Ⅳ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而Ⅰ、Ⅱ和Ⅲ型品种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叶片和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个类型品种中,Ⅳ型品种的磷干物质生产效率(PDMPE)、磷收获指数(PHI)、磷偏生产力(PFP)、磷转移量(PTA)、磷转移效率(PTE)及磷贡献率(PCR)最低(P0.05),Ⅰ和Ⅱ型品种的PFP、PHI、PTA及PTE显著高于Ⅲ型品种(P0.05),但Ⅰ和Ⅱ型品种的差异不显著(P0.05);4个类型品种的磷素吸收效率(PUp E)和磷素农艺效率(PAE)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我国北方目前主推的大部分高产春玉米为磷低效型品种;磷高效型品种在生育后期向子粒分配的磷素比例较多,而磷超低效型品种向根、茎秆和叶片分配的磷素比例较多;较高粒重和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是磷高效型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34.
用千日红、苋色黎、毛蔓陀罗、指尖椒、白花刺果蔓陀罗、心叶烟6种指示植物汁液摩擦接种法,对58份马铃薯普通栽培种进行X病毒的带毒鉴定试验,选出30份不带马铃薯X病毒的材料;用接过种的番茄为砧木,以不带马铃薯X病毒的材料为接穗进行嫁接传毒试验;对嫁接后能正常生长30 d以上的材料又回接了该种病毒病的寄主进行抗性鉴定试验。筛选出16份抗马铃薯PVX病毒的材料,其中免疫的有3份,过敏的有13份。  相似文献   
235.
为了改良马铃薯栽培种对甲虫的抗性,在新疆马铃薯甲虫自然为害条件下,选择马铃薯甲虫高发地块,对马铃薯的5个原始栽培种、野生种的34份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甲虫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鉴定试验发现34份鉴定材料的甲虫抗性在种间差别较大,种内的各材料在抗性水平上同样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遗传变异。S.pinnatisectmum和S.microdontum两个野生种田间具有抗虫性,并从其中共筛选出6份抗虫材料,这将为今后开展抗虫资源材料改良,合理利用野生资源进行抗虫育种提供材料保障。  相似文献   
236.
随着马铃薯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马铃薯食用、保健以及加工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马铃薯在加工过程中一直受到褐变的困扰,避免其影响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品质,从而降低马铃薯经济价值,对加工产品产生褐变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37.
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试验,设宽窄行与常规垄作两个处理,在不同生长阶段分别测量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与常规垄作相比,宽窄行种植土壤保水性能比常规垄作效果明显,土壤容重、硬度比常规垄作低,土壤性能得到改善,该技术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较常规垄作增产8.3%~11.32%。  相似文献   
238.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对395008.45×克新27号的60份杂交后代进行了晚疫病抗性评价,结果有39份表现抗病,21份表现感病。利用晚疫病抗性基因R8的分子标记对60份杂交后代进行了检测,其中有43份含有R8基因;对36份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其中有28份含有R8基因。本研究鉴定的抗性资源可为马铃薯抗病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39.
克新3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国外引进品种FL1533为母本、自育品种克新1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中晚熟,食味品质优良,适宜鲜薯食用及薯片加工。抗晚疫病、PVX病毒病、PVY病毒病。适应性比较广,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对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40.
种子萌发是作物形态建成的起始阶段,由其自身属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低温环境下种子自身属性与其萌发的关系对东北春播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东北主推的36个玉米品种以6℃为低温胁迫, 15℃适温为对照,测定了其发芽势、发芽率、种子形态和内含物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耐冷性综合评价值(CL值)、隶属函数值(R值),对36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冷性评价,分析了种子形态(粒长、粒宽、粒厚度、长宽比、百粒体积和百粒重)、贮藏物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与其耐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36个玉米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对发芽势冷害率和相对发芽冷害率的变异最大。7个表征耐冷性的单项指标之间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中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正向贡献率最大,可作为玉米品种耐冷性评价的关键指标。聚类分析将36个品种划为强耐冷型(19.4%)、耐冷型(30.6%)、一般型(33.3%)和敏感型(16.7%)4种类型,其中,吉单56、垦吉267、绥玉23、吉单953、垦吉268、吉单96和吉单95为强耐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