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4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有性更新的微生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群落内,按群落外貌特征设置5类样地,分别定义为乌柳灌丛林地(A)、乌柳+臭柏灌丛林地(B)、臭柏+乌柳灌丛林地(C)、臭柏灌丛林地(D)和乌柳被伐区(E),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有性更新微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的空间分布为非均匀式,幼苗多出现在乌柳灌林地下,并且呈现愈靠近树干基部幼苗数量愈多的空间格局。5类样地中共出现67种植物,并呈现从A样地向D样地植物种数量逐渐下降的趋势。A类立地内植物种类数最多,达到50种,其中喜湿的植物占2.7%,而D类立地最少,并且喜湿的植物退出,旱生植物占到50%。从A样方到D样方长达1.5 km的样带上,乌柳的株数依次减少,并在D样地完全消失。臭柏有性更新幼苗数从A样方的17.4株/m2下降到D样方的0株/m2。环境变量的测定表明,地表温度、光照强度和土壤表层含水量是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E样地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增强,臭柏有性更新幼苗株数从采伐前的17.4株/m2急剧下降到0.2株/m2,并且从采伐后每年没有新的更新幼苗出现。A样地与其它样地相比具有光照强度、气温和地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表土含水量、浅层地下水位高的特征,是臭柏有性更新最适宜的微生境。保护毛乌素沙地天然乌柳灌丛地是维持天然臭柏种群稳定,促进其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2.
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根瘤的形态解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棘的生态效能,揭示其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与规律性,2003~2006年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根瘤结构采用根瘤切片法,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根瘤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中国沙棘的皮层厚度比俄罗斯沙棘相对要厚,维管束直径大,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均小,泡囊及泡囊密度均大,这与其原产地域密切相关;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根瘤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明显差异,人工林中国沙棘皮层厚度比滩地及山地的中国沙棘皮层厚度要厚、维管束直径也大,随着立地条件不同的人工林、滩地及山地的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渐减弱,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明显变小,泡囊大小、泡囊密度则为山地最大、且数量最多。中国沙棘根瘤解剖结构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中国沙棘根瘤结构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3.
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2年5~10月间运用直接称重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林间空地的0-1.5cm表层土壤凝结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凝结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内各月均有凝结水发生,并且可从午后持续至翌日清晨,但各月间凝结水量和凝结持续时间有所不同。5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短,凝结水量也最少;而9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长,凝结水量也最多。影响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地温差及其相互作用。其中,风速与凝结量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而气温能否趋近或降至露点产生土壤凝结水是决定夜间水分凝结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