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2006-2009年,以甘肃陇南生产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F2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白粉菌单孢菌系E05、E09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陇鉴9343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65:217和65:154,经卡方测验符合理论比1:3。对陇鉴9811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52:166和87:314,也符合理论1:3的比率。据此推知陇鉴9343、陇鉴9811对E05和E09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2.
玉米生产品种种子带菌和镰孢菌毒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冷冻滤纸法对24份玉米生产品种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种子中3种镰孢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种子主要携带镰孢菌(Fusarium),平均带菌率为32.9%,最低为2.8%,最高达到93.3%;其次为曲霉菌(Aspergillus)3.7%,青霉菌(Penicillium)2.4%,黑孢霉(Nigrospora)2.1%.种子带菌程度与制种地域无关,主要受到品种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种子中镰孢菌产生3种毒素水平与种子中镰孢菌的带菌率无对应关系,可能与单粒种子携带的镰孢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大豆疫霉菌检测和病害早期诊断分子技术。【方法】基于大豆疫霉菌SSR标记Psc239设计两对引物Psc239EF/Psc239ER和Psc239F/Psc239R,建立特异性检测大豆疫霉菌的巢式PCR方法。【结果】用36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25个其他卵菌和真菌分离物基因组DNA评价引物及巢式PCR的专化性,引物对Psc239EF/Psc239ER、Psc239F/Psc239R和巢式PCR反应只在大豆疫霉菌中分别扩增出519、242和242 bp的特异片段,在其它卵菌和病原真菌中不扩增片段;用两对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检测大豆疫霉菌DNA的灵敏度均为50 pg?μl-1,而巢式PCR的灵敏度为50 fg?μl-1;巢式PCR检测土壤中卵孢子的灵敏度为每克土壤0.4个卵孢子;巢式PCR能够特异地从大豆病株和土壤中检测到大豆疫霉菌。【结论】基于SSR标记建立的巢式PCR方法能够用于大豆疫霉菌的快速检测和病害诊断。  相似文献   
154.
籽粒菜豆资源炭疽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5.
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反应与抗病基因检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来自不同生态区的8个白粉菌菌株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审定(认定)品种、近期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系和核心种质等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同时利用与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关抗病基因的存在。在148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有16.9%的品种能够抗多个菌株,其中大多是近10年选育的品种。不同年代审定的品种中感病品种的频率均超过50%。各个小麦生产区抗病品种的频率高低与该地区白粉病的严重性和育种的关注程度有一定关系。在1 160份小麦核心种质中抗E09菌株的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比例只有3.4%和4.2%。西南冬麦区和新疆冬麦区入选的品种抗病频率较高,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北方春麦区没有发现抗E09菌株的品种。多菌株鉴定结果表明,263份微核心种质中33.7%的品种表现抗病性,其中大多数品种能够抗1~2个菌株,因此在核心种质的利用中应注意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作为轮回亲本,同时有必要构建抗白粉病的应用核心种质,以提高核心种质的利用效果。根据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我国小麦品种有43.2%含有Pm8基因,该基因在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中的频率也很高,特别是在黄淮麦区培育的品种中频率仍高达50%;Pm4a和Pm21基因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培育的品种中。有些抗性突出的品种可能含有其他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56.
玉米自交系及群体材料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2006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我国153份玉米自交系及24份玉米群体材料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高抗的自交系有P138、4F1、200B、鲁原92、齐319、吉412、合344、东91、CD13和吉495共10份,大多数玉米自交系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和高感。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对玉米抗病育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7.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8.
对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和珍珠粟6种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检测到29属47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Aspergillus spp.、Curvularia spp.、Drechslera sorokiniana、Fusari-um spp.、F.moniliforme 和 Penicillium spp.侵染所有检测样品。检测到的重要病原菌在小麦上有 Tilletiatritici、D.sorokiniana 和 F.moniliforme,在大麦上有 D.sorokiniana、Drechslera spp.、F.moniliforme 和Fusarium spp.,在水稻上有 Aphelenchoides bessyi、D.oryzae、Microdochium oryzae 和 Sarocladium o-ryzae,在玉米和高粱上有 F.moniliforme。在国内首次对珍珠粟的种传病原菌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6属10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Drechslera spp.和 F.moniliforme 在巨丰上的侵染水平分别为32%、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