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荸荠杆枯病的症状、形态、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 果病克、36% 粉霉灵和多菌灵对该病菌有较好的效果。并制定出一套防治方法,经过1997 和1998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3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9(t)和Xa23基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全生育期高抗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株系中,获得了含双基因的优良株系L10~L13.用来自不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和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小种及安徽白叶枯病小种对聚合株系进行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聚合Pi9(t)和Xa23基因的株系L10~L13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与稻瘟病的供体亲本75-1-127相比,抗性水平相当,均达抗级(R)水平,且抗谱相同;与白叶枯病的供体CBB23相比,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时期一致,均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而且抗性水平和抗谱相似.通过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获得的双基因聚合系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荸荠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研究 ,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4.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安徽省潜山县分3个播期对120个水稻区试品种进行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采用发病率的平均值与最大值以及病情指数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对鉴定结果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的病情指数也有明显差异,早播的发病轻,后两个播期发病重.以最大值评价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更可靠.一般情况下,可用病穗率最大值评价品种抗性,如需更精确的评价,则以病情指数最大值作为评价标准为宜.  相似文献   
35.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药性现象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目前我国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是噻枯唑(川化—018),在含药含菌培养基上,筛选出了叶枯净(5—氧酚嗪)抗性菌,其突变率为2×10~(-6),抗性指数为333。未发现噻枯唑和渝—7802抗性菌。而在活体上直接喷药筛选时既发现了叶枯净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08),又发现了噻枯唑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96),仍然未发现渝—7802抗性菌,进一步的试验证明,噻枯唑活体抗性菌,离体测定时无抗药性,说明噻枯唑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不一致,而叶枯净的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一致。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噻枯唑、叶枯净、渝—7802三者之间无交互抗性现象,而噻枯唑与敌枯双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6.
安徽省有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形成了沿江圩区稻作区、江淮丘陵稻作区、皖南山区稻作区等。沿江圩区稻作区由于大部分是双季稻,除低洼易涝的地方外,一般白叶枯病为害不重,皖南山区气候冷凉,为害较轻;江淮丘陵稻区由于地势起伏不平,造成以中  相似文献   
37.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三基因聚合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大主要病害,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的杂交、自交相结合的方法, 将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抗白叶枯病的Xa21及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 经多代大田或/和温室接菌鉴定、室内标记选择和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 获得了4个三基因聚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L17~L20。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菌系C1~C7以及安徽省流行的白叶枯病菌系进行大田或/和温室抗病性鉴定, 结果显示, 株系L17~L20对20个稻瘟病小种均表现出抗性, 抗性水平与Pi9(t)基因的供体亲本75-1-127相当, 抗谱相同; 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抗谱与Xa23基因相似, 不论在苗期还是在成株期均抗白叶枯病。与Xa21、Xa23基因的供体亲本M12和CBB23相比, 成株期的抗性水平有所增强。利用多重PCR技术, 在同一PCR反应中可同时选择Pi9(t)和Xa21基因, 提高了PCR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38.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纹枯病在长江流域及黄淮麦区的普遍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品种的前提是小麦抗病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本研究探讨了麦粒嵌入法和牙签嵌入法两种接种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诱发效果,并用麦粒嵌入法分析了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主栽品种、重要亲本及国外引进材料的纹枯病抗性,结果表明:带菌麦粒接种法具有更高的纹枯病接种强度,可获得更好的发病效果;所有检测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高抗纹枯病的材料仅发现3份,分别为苏3/扬5、X9610和郑3666,中抗以上材料102份,占总检测材料的23.23%。  相似文献   
39.
水稻白叶枯菌对叶枯宁的抗药性活性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0.
<正> 安徽省境内地形复杂,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形成了沿江圩区稻作区、江淮丘陵稻作区、皖南山区等稻作区。沿江圩区稻作区白叶枯病一般为害不重,只有低洼易涝的地方,为害很重。皖南山区气候冷凉,为害也不重。江淮丘陵稻作区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以中稻为主“四稻”混栽的局面,而且以前都是感病品种,白叶枯病的为害尤其严重;在这类地形中,又以低洼地发病最重。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适应低洼易涝生态环境的抗病、高产良种供病区推广,以减轻白叶枯病的为害。从198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