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37篇
基础科学   129篇
  61篇
综合类   327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61.
膜下滴灌系统不同应用年限棉田根区盐分变化及适耕性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盐碱地长期膜下滴灌作物根区土壤盐分是否累积及适宜耕作问题引起很多学者关注和思考,并成为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绿洲生态稳定和膜下滴灌可持续应用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新疆典型灌区5块不同膜下滴灌应用年限农田进行连续4a的定点监测,尝试揭示长期膜下滴灌农田根区土壤盐分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现行灌溉制度条件下,新疆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0~60 cm膜内根区盐分随滴灌年限呈降低趋势,在滴灌1~4年根区总盐变化幅度及降低幅度均较大,滴灌5~7a盐分继续小幅降低,根区平均含盐量均低于5 g/kg,棉花根系生境合适,基本满足耕种条件,棉苗存活率在60%以上,产量在5 250 kg/hm2以上;滴灌8~15 a盐分趋于稳定,根区平均含盐量均低于3 g/kg,且Cl-含量低于0.12 g/kg时,棉花成活率及产量较高且稳定,棉苗存活率在90%以上,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根区土壤盐分中Na+与Cl-随滴灌年限降低趋势明显。当地的灌溉制度是造成根区盐分降低的主要原因,坚持现行的灌水制度有利于膜下滴灌长期可持续应用,但应适当减少花铃后期及吐絮期的灌水定额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862.
水肥耦合对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肥耦合对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耗水规律的影响,探明不同水肥组合下滴灌葡萄耗水在各生育期内分布规律,以及在整个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区域内滴灌葡萄作物系数,利用水量平衡法和彭曼—蒙特斯公式,以试验区内成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小区试验,设置灌水、施肥2因素,其中设灌水处理4个水平(600,675,750,825 mm,分别标记为W1、W2、W3、W4);施肥处理3水平(450,750,1 050 kg/hm~2,分别标记为F1、F2、F3)。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随灌溉定额增大而增大,其中W3、W4处理含水率分别为13.35%和14.04%,均高于12.80%(田间持水率的80%),水分供应充足。水肥耦合对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在W3F2处理达最高值,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分别在W4F2和W4F3处理达到最优,但与W3F2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水肥处理下,灌水对总耗水量和各生育期内耗水量、耗水强度影响显著(P0.05),施肥对总耗水量和各生育期内耗水量、耗水强度未达显著水平(P0.05),水肥耦合效应对各生育期内耗水强度影响显著(P0.05);不同水肥处理下葡萄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维持在665.96~902.90 mm;各处理耗水量、耗水强度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且耗水强度和时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各处理在浆果生长期和浆果成熟期耗水模数均值为27.01%~27.36%,为葡萄需水高峰期;其中W3F2处理下的耗水规律可视为区域内葡萄需水规律。葡萄作物系数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与时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研究可为吐哈盆地及类似地区无核白葡萄农田水肥管理与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3.
阐述了自带传动动力恒频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对压捆机的总体结构、捡拾器、输送喂入机构和压缩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参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机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其成捆率达到了99.1%,规则草捆率为98%,草捆密度达到了130~230kg/m3,可对牧草、农作物秸秆进行捡拾、压缩和打捆联合作业。  相似文献   
864.
不同深度秸秆覆盖对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棉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设置表层覆盖、地表下30cm覆盖和无覆盖3种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间接影响了土壤盐分的运移和分布。在30cm处覆盖秸秆主要对30cm以上土壤的水分和盐分产生影响,对35cm以下的影响和表层覆盖比较接近。采用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和盐分水平方向的运移具有一定影响,无覆盖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土壤表层盐分均最高。30cm处覆盖秸秆阻碍了35cm以下土壤毛管水的上升,从而阻止了盐分的上升。采用秸秆覆盖后,特别是在30cm深度采用秸秆覆盖,对于调控土壤水、盐变化,抑制土壤盐分上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65.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速率QTL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吉846(脱水快,1.18%d-1)和掖3189(脱水慢,0.39%d-1)为亲本衍生出的232个重组自交系(F7)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101个SSR标记位点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941.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9.22cM。通过1年2点试验(双城和哈尔滨,2007年)评价了232个重组自交系籽粒生理成熟后的自然脱水速率。采用WinQTL2.5对该性状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初步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出9个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速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5和第6染色体上,加性增效作用均来源于亲本吉846。其中在第2和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qKdr-2-1和qKdr-6-1)在2个环境下均稳定表达,分别位于SSR标记bnlg198~umc1516之间和phi126~phi077之间,其累积表型贡献率为15.49%。具有较快脱水速率的等位基因均来自吉846。所检测到的QTL将在分子辅助选育具有较快脱水速率的材料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66.
对中国气象中心黑龙江省的2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在GIS平台上进行分析,取1971~2006年36年间每10年平均积温变化和旬平均温度变化与大豆温度适宜度为指标体系,分析黑龙江省近36年变化特点及趋势,对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进行修正。分析表明,黑龙江省≥10℃年平均活动积温1971~2006年呈显著上升,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进入21世纪后,28个站点的≥10℃年平均活动积温增加100~350℃,最高增加近400℃,以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变化幅度较大,漠河等大兴安岭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对于目前现行的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区划来讲,平均每个积温带年活动积温水平将向上增加1~1.5个积温带水平。  相似文献   
867.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遗传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68.
芦笋雄性系两性株调查及镜检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芦笋9个品种1.8 hm2大田实地调查,发现芦笋雄株中的雄性系两性株132株,有5个品种未发现雄性系两性株,玛丽华盛顿500W、Uc72各发现1株,西德全雄发现18株,鲁芦笋1号发现112株,并对发现的芦笋雄性系两性株进行目测和镜检观察,结果表明:应选择白色或黄白色的根尖,用1 mmol/L 8-羟基喹啉进行预处理5 h;解离用1 mol/L盐酸60℃恒温处理18 min效果最好;采用合理的压片方法,用双目显微镜可观察到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869.
新疆大豆种植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新疆属于大陆性气候,绿洲灌溉农业,是我国种植大豆的新区,主要分布在北疆气候较冷凉盆地边缘的近山区,目前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论述发展新疆大豆生产的必要性,对大豆主产区阿勒泰地区的两个县,伊犁地区的八县一市和新源县的两个乡镇,农四师71团,对2001~2004年种植大豆与小麦、玉米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证明种大豆效益相当玉米或高于玉米、小麦,能充分发挥冷凉区的水、土、光、热优势.提出了新疆大豆的生产潜力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70.
不同灌水处理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干旱区开展了滴灌春小麦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高水(405 mm)、中水(315 mm)、低水(225 mm)3种不同的灌溉定额处理,灌水周期相同,在需水高峰期为5d,其他时间为8~10 d.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处理与中水处理下的小麦株高和产量均明显高于低水定额,而中水处理与高水处理之间差异很小,中水分处理的产量最高;低水处理下的小麦生理出现了植株矮小、早熟的情况,并且产量最低,这说明低水处理下滴灌小麦出现了水分亏缺.但从水分生产率来看,低水处理下的最高,达到了2.87 kg/m3.综合初步研究成果,建议采用中水分处理(315 mm)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