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玉米粗缩病137个病株样本的分析,依据株高减率对玉米的影响,制订了该病严重度6级分级标准,研究了不同严重度下苞生长位、鲜苞(果穗)长(重)的损失程度.实际应用时,运用组建产量损失率与株高减率的关系(y=0.015 5x2+0.118 2x+45.004)进行为害程度预测,对于指导大田防治更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73.
本文总结了浙江省近年来农药管理成效,分析了加强农药管理对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药管理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4.
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6年从浙江、江苏等地采集的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EC50 = (1.07 ± 0.11) mg/L]为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连续监测了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群体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发展迅速,2012—2013年和2017—2018年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5.23 ± 7.79) 和 (24.30 ± 49.33) mg/L。其中,2012—2013年的抗药性菌株频率为15.3%,且均为低水平抗性 (LR) 菌株;而2017—2018年的抗药性频率上升至53.2%,并出现了7.5%的中等水平抗性 (MR) 菌株和1.3%的高水平抗性 (HR) 菌株。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菌核数和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 (SDH B) 均发生了点突变,共包括H272R、P225F和N230I 3种类型,其中H272R型突变占88.5%;其SDH A和SDH D均未发生点突变;而SDH C的突变 (G85A + I93V + M158V + V168I) 与对药剂敏感性之间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75.
[目的]摸清浙江省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与发生危害情况,为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普查与定点监测、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杨梅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绿色防控技术.[结果]浙江省杨梅常见害虫有69种,隶属5目29科,常见病害有22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5种,细菌性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5种和根结线虫病1种;以杨梅介壳虫、果蝇、卷叶蛾、尺蠖、粉虱、蚜虫和褐斑病、癌肿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梢枯病等12种病虫为杨梅主要病虫害.在杨梅采收前25和45 d挂防虫网,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达98.71%和99.19%;在杨梅采收前20、30和45 d喷施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0倍液,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17%、95.63%和93.72%;在杨梅采收前15 d喷施20%松脂酸钠可溶粉剂200倍液,对杨梅介壳虫的防治效果达97.42%;试验筛选出对杨梅果蝇和介壳虫防治效果好且使用安全的生物农药乙基多杀菌素和松脂酸钠.[结论]在杨梅生产上应采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种植优良品种、冬季清园为主的农业防治,防虫网覆盖技术为主的物理防治,登记药剂科学合理使用和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杨梅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水稻条纹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是最重要的水稻病毒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它隶属于纤细病毒属,是该属的典型成员。其基因组由4条单链负义RNA基因组片段组成,根据序列分析和试验证据推测共可编码7个病毒蛋白。围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SV粒子特点、基因组和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提出了RSV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南部的台州、温州市及中部杂交稻区大面积流行,2005年发病面积65万hm2,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近1亿kg,成为水稻上损失严重而又最难防控的重大灾变性病害。为了切实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几年来我们在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迁移扩散传毒、发病流行规律研究基础上,运用物理防治原理,应用防虫网隔离育秧进行防病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控虫防病效果,已在生产上较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采用塑盘育秧(秧本比1∶87),共设2个试验…  相似文献   
78.
稻秆潜蝇危害小麦损失测定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秆潜蝇在浙江主要危害海拔350~500m山区和半山区的小麦,受害轻重与前作和播种方式有一定关系。小麦株被害率在3.67%~25.19%,产量损失率为1.08%~18.56%,受害麦苗株高变矮、穗长缩短、每穗实粒数减少。防治宜在危害初期,防治指标为株被害率5%~7%,药剂以氧乐果为佳  相似文献   
79.
发展中国家农田鼠害发生、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弟 《植物保护》1991,17(6):38-40
在FA0主持下,欧州与地中海地区植保组织1987年在罗马召开了鼠害问题讨论会。现根据与会论文及有关材料,将发展中国家农田鼠害发生、为害损失、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等概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ullas)是我国东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稻区主要害鼠,亦是欧亚大陆农田优势鼠种。一般鼠密度10~20%,即100鼠夹,捕鼠10~20只,高的达30%以上,为害损失率一般在3~10%,其危害性已超过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开展防治势在必行,并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指标为依据。稻田鼠害防治指标的拟订,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在国内外研究甚少。为此,我们于1986年开始组织了安吉、桐庐、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