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浙江嘉兴各县区及湖州等10个地区的越冬代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存在差异;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毒率也不同。高龄若虫的传毒率明显高于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且3种虫态传毒率之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2.
稻飞虱高龄若虫期施药是稻飞虱防治的一个补充措施。经过田间试验,筛选了噻嗪酮、吡虫啉及其混剂防治单季稻中期的白背飞虱高龄若虫,其药后5 d的防效可达90%以上;敌敌畏和毒死蜱防治水稻后期的褐飞虱高龄若虫,药后6 d的防效均在93%以上,对穗期灰飞虱7 d的防效也可达85%。这几种杀虫剂防效较高,对捕食性天敌较为安全;不推荐防效低、容易杀伤天敌的氟虫腈。  相似文献   
23.
系统地研究了中华稻蝗发生动态与危害损失。结果表明,中华稻蝗在浙江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早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水稻分蘖期接入虫量10~50头/m2,叶被害率为52.61%~78.81%,叶被害指数为14.51~25.00,产量损失率为2.31%~27.42%,孕穗至破口期接入虫量1~17头/m2,叶被害率为56.63%~88.00%,叶被害指数为14.69~31.32,产量损失率为1.28%~32.74%,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危害程度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建立了危害损失关系式。水稻叶片受害、光合能力减弱、幼穗分化不良、实粒减少、秕谷增加和粒重下降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模拟测试表明,随着水稻受害生育期推迟损失增大,且分蘖期危害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5%~3.0%;2~3龄蝗蝻为防治适期,氟虫腈、三唑磷等有较好防治效果。提出水稻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期防治指标分别为10头/m2和5头/m2。  相似文献   
24.
为了提高对灰飞虱在稻田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水稻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测定,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下时,λ<2,聚集是由周边环境、移栽期、生育期等某种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上时,λ≥2。而若虫:λ均≥2。其聚集因素是由灰飞虱自身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引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35595/m+0.41366)和T(n)= 5n±4.13778 。研究结果为稻田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为了提高对黑条矮缩病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水平,对浙西北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循环及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病病丛的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或趋随机分布为主,其次为均匀分布.在丛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为聚集分布型.根据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在田间以聚集分布居多的特点,抽样调查以选择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96)2/D2(1.08541/m-0.1786).  相似文献   
26.
国务院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加强了农药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本文概述了浙江省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的工作进展,介绍了工作职能承接、机构体系建设、财政保障支持、行政许可办理、全程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并结合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新要求和浙江实际,提出了下步的工作打算和贯彻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27.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油菜菌核病是中国油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气象因素与发病间的关系,提高预测能力,利用嘉兴市1980-2010年的气象因子与油菜菌核病田间实际发生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4月上旬的雨日数与病害呈极显著正相关,4月中旬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对油菜菌核病影响较小。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利用降雨量、雨日、日照、气温等气象因子组建了6个病害预测模型,历史回测检验结果:模型5和模型6发病程度(级)拟合程度高,预测能力强,适宜于嘉兴本地乃至浙北地区。  相似文献   
29.
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与流行原因,研讨综合防治技术,对中国1960—2014年和浙江省温州市1971—2015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后病害发生减轻,但近年又趋上升态势。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点多面广,浙江省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部分稻区发病较为严重,造成水稻产量较大损失。对该病在浙江省的发生动态及其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解析表明感病品种的种植与抗性退化、台风暴雨频繁、病原菌的累积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提出了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病害的防控对策,集成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田防治为重点,健身栽培和合理肥水、本田适期施药预防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0.
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秆潜蝇为中国南方山区和半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通过2000—2005年的调查试验研究,初步探明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规律、影响因子与为害损失,研究提出了以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秧田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危害率1%以上,大田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危害率3%~5%的防治指标;明确稻秆潜蝇卵为均匀分布,幼虫为聚集型分布,建立了序贯抽样、简易“查定”和GI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改进稻秆潜蝇测报办法,提出“狠治一代压基数,巧治二代保丰收”的防治新策略及其适用的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初步形成适于中国南方特点的水稻稻秆潜蝇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