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分离自玉米上的镰刀菌菌株YM9-7与分离自棉花上的镰刀菌菌株MH50进行杂交,可以产生大量4孢子子囊(95%以上),将YM9-7与MH50的杂交后代与菌株MH50回交,98%的子囊为8孢子子囊,证实孢子噬杀因子在菌株MH50内存在。这是我国首例报道孢子噬杀因子在我国李瑟组镰刀菌菌株内存在。  相似文献   
52.
小麦棉花套种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及治理对策李巧丝,郭小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王克荣(获嘉县植保植检站)90年代以来,北方棉区棉铃虫连年大暴发,严重威胁棉花生产。在造成大暴发的诸多成因中,取食环境的优化,尤其是套种面积的扩...  相似文献   
53.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的RAPD图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引物对 10 3个Verticilliumdahliae菌株进行RAPD扩增 ,根据RAPD图谱计算出的菌株间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 ,可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 2组 (RPG1,RPG2 )。RPG1包括了所有VCGI菌株 ,RPG2包括VCGⅢ和VCGⅣ等 2个营养体亲和群 ;RPG1内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小 ,遗传变异量为 0 .0 996 ;RPG2内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 ,遗传变异量是 0 .15 92。对已划分RPG而其营养体亲和群归属未知的 15个菌株进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验证 ,结果表明 ,除 1个菌株 (V4 93)外 ,归在RPG1的菌株都属于VCGI,归入RPG2的菌株均属于VCGⅢ。有 5条RAPD扩增带在VCGI内的出现频率大于 0 .96 ,而其在VCGⅢ的出现频率均小于 0 .1,这 5条带可以看作VCGI的特征条带 ;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和特定引物的RAPD分组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55.
王克荣 《世界农业》1991,(11):41-42
在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真菌在培养性状及致病力上经常发生变异,其变异频率之高是用染色体发生突变的观点难以解释的。因此,人们转而寻找起作用的核外遗传因子,发现真菌的病毒和有关的双链核糖核酸(dsRNA)等遗传因子与这些变异性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6.
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毒力与dsRNA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菌落的培养性状将中国东部12个省(市)的429个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划分为5种培养类型。其中Ⅰ型为桔黄色菌落的野生型正常菌株,占总菌株数的89.3%;Ⅱ~Ⅳ型为培养性状不正常菌株,共有46株,菌落有黄褐色、白色和深褐色等类型。供试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可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培养性状正常的菌株毒力普遍较强,极少菌株检测到dsRNA;培养性状不正常的菌株毒力一般较低,在菌落白色的菌株中都检测到dsRNA。在所测试的70个菌株中含dsRNA的菌株有38个,其中32个属于弱毒力类型,其他6个属中毒力类型;分布于除河南、湖南和广东以外的其他9个省(市)。  相似文献   
57.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在江苏省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5年,对江苏省83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的测定,其中致病力强的落叶型菌株13个,占测定菌株数的15.7%,主要分布在南通县恒兴乡和常熟市徐市乡、董浜乡;致病力中等的叶枯型菌株45个、致病力弱的黄斑型菌株25个,分别占测定菌株数的54.2%和30.1%,这两类菌株广泛分布江苏省各主要产棉区。试验表明棉花抗病品种“4278”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鉴别寄主,对3种致病力类型的菌株的鉴别力都比较强。无论从棉花上或者从其它植物上都可以得到对棉花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只是各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8.
寻找栗疫菌的凋亡抑制蛋白(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类蛋白,明确该蛋白与其他物种IAPs的进化关系,并对CpIAP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以IAPs家族的典型结构域“BIR”为靶标,对栗疫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对预测的CpIAP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同源重组的策略,构建CpIAP基因缺失突变体,并重新导入该基因全长片段获得互补株.结果从栗疫菌中鉴定了1个IAP基因,Southern blot验证为单拷贝.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pIAP基因全长2 997 bp,编码920个氨基酸,具有2个BIR结构域;进化关系上CpIAP与人Survivin和酵母IAP较近.CpIAP敲除突变体命名为△IAP,△IAP菌落形态改变,生长速率减慢,致病力下降,丧失产孢能力.上述结果表明:CpIAP参与了栗疫菌的菌落形态建成、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59.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60.
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分离自棉花铃期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表明,获得nit突变体互补型的125个菌株可分为66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分离地点间的菌株只有周庄祁东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茅山东冯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属于同一个亲和群。菌株ZH18经抗药性诱变后,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菌株的单孢后代也可发生营养体亲和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